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人民觀點:在廣泛交流中走向交融

——兩會會風新期盼之四

鄧偉志

2013年02月26日05:1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思想的交流、觀點的碰撞,一定會產生美麗的火花。悅耳的要聽,刺耳的也要聽,更要容。希望隨著廣泛交流而來的,是交融

           

  中國的兩會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決策會議。代表委員合起來就有5000多人。不過,最值得關注的不是數量,而是這5000多人的結構和水平。56個民族都有人參加,不同宗教人士一起步入人民大會堂。有位居高層的,也有基層一線的﹔有滿頭華發的,也有年富力強的。工農商學兵,東西南北中,都有。僅僅“學”這一行,有文有理還有藝術。不夸張地說,兩會是最大的人才庫,最大的智力庫。

  如此廣泛的代表性,正是實現大跨度水平交流、多層次垂直互動的良機,更能成為不同利益表達的平台。也因此,期望代表委員能在兩會中廣泛交流,實現知識互補、思維共振。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各個方面,求出“解”來,找到正確途徑。

  思想的交流、觀點的碰撞,一定會產生美麗的火花。不過,也應看到,交流中難免出現湍流,碰撞中也會產生爭執。負有領導之責、決策之責的領導干部,不論是正式出席者還是列席人員,也不管是在任的還是剛退的,都應虛心聽取討論中的多元意見。悅耳的要聽,刺耳的也要聽,更要容。習近平同志春節前與黨外人士座談時,強調“對中國共產黨而言,要容得下尖銳批評”,“對黨外人士而言,要敢於講真話,敢於講逆耳之言”,也應在兩會中有很好體現。虛懷要若“谷”,不可若“杯”。茶杯、酒杯、咖啡杯都太小。要像雲南橫斷山脈中的深谷那樣,既容得了上面的風雲,也容得了下邊的急流。

  對代表委員來講,希望他們能夠正確對待和處理討論分歧。一方面看到,充分交流是認識提升的千斤頂。是地下兩大板塊的碰撞,才頂出了喜馬拉雅山。交流充分也是決策完善的沃土,中國也好,國外也罷,許多重要法規、決策,無不是在充分甚至激烈的交流討論中誕生的。當然,也要講求討論的實效,把握好交流的分寸。分寸是一門高超的政治藝術,也是參政議政的一種能力,要力求達到動機與效果的統一。說本部門、本行業問題重要,是責任心強的表現,也是議政之必須,但是不能坐井觀天,五個指頭有長短,“巨輪”還有10萬噸級、50萬噸級之分,要能夠在更大視野中實事求是。談自己的建言議政如何正確,是自信的表現,是參政者必備的氣質,可是,自信離不開“信他”,學會尊重別人,也是代表、委員的厚德和素養。

  今年兩會要通過決議、選舉新一屆的國家領導人。所有的議程都必須找尋到“最大公約數”。當然,即便形成了“最大公約數”,在總體得益的前提下,也必然出現有的得益多、有的得益少,有的早受益、有的遲受益的現象。這就要有顧大局、識大體的意識。希望隨著充分交流而來的,是交融。交流中的“多”,最終是為了決議中的“一”。“一”仰仗交流中的“多”,才是大寫的“一”,粗壯的“一”。

  穩中求進,進中求穩,盼望兩會成為“穩”的壓艙石,“進”的加速器。

分享到:
(責編:劉軍濤)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