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期間,記者搭乘部分動車體驗吃飯問題,10元盒飯斷供、8元八寶粥斷供、方便面沒有,工作人員解釋稱早就賣完。有乘務員則稱,有15元的方便面,你還會去買40元的盒飯嗎?2011年年底,鐵道部要求要保証旅客列車有2元以下礦泉水、15元以下盒飯等供應,且不得斷供。(1月29日《現代金報》)
不止10元、15元的盒飯不見蹤影,方便面、八寶粥,幾乎所有便宜的食品要不沒有,要不就賣完了,進了高鐵餐車,旅客隻有一個選擇:最貴的盒飯——一點米飯,4片牛肉、一個雞蛋,另外就是一些竹筍、蘑菇碎片配菜,成本價不過5元,一般市場價不超過15元的盒飯,在這裡竟叫價40元。這種盒飯吃在嘴裡,堵在心裡,可謂是窩心盒飯。
據記者調查,高鐵餐車有兩種經營方式,一是外包,二是員工工資要依賴銷售東西的提成,無論哪一種,東西賣得多、總價賣得貴,餐車收入也相對高一點,因此就有了花樣翻新的招數與借口:賣完了、份數少、不易保存,便宜盒飯擺出來做做樣子……最后歸結到一個結果,隻願意銷售高價盒飯。而將方便面等拒之門外,是怕擋了財路,因為有了方便面,誰還去買盒飯,而“盒飯這個東西沒有統一的價格”,可以任其定價,攫取暴利。
然而,早在2011年年底,鐵道部向社會承諾:要保証旅客列車有2元以下礦泉水、15元以下盒飯等供應,且不得斷供。現在看來,這一紙規定在實際操作中早已走了樣。得益者時時抑制不住暴利的沖動,卻將人民鐵路的社會責任和群眾的利益拋之腦后,而要鐵老大接受外部監督,打破壟斷,回歸原本不可或缺的公益性質,實現為人民服務的目標,不妨先從高鐵餐車裡窩心盒飯改起。
文/斯涵涵 圖/王成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