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最冷寒冬”裡廣西山區小學生穿涼鞋睡涼席的消息引起了各方關注,吉林、江蘇、廣東、廣西等地的愛心人士紛紛捐資捐物。然而就在大家傳遞感動、聚沙成塔時,當地有關部門卻拒絕設立物資接收賬戶,並要求記者停止呼吁愛心人士的捐助。理由是不想戴上“災區”的帽子。
三九嚴寒,校園中的孩子卻仍穿著涼鞋,兩三個人擠在一張涼席上相互取暖。據說在廣西山區的不少地方,都存在類似情況。對於地方政府和官員來說,這當然算不上什麼光彩的事情,於是也就有了面對愛心人士的積極捐助,不但不感謝、不支持,反而要叫停的一幕。面子很重要,可面子能當衣服穿嗎?為了面子,讓孩子們繼續回到缺衣少食的心酸困境中嗎?天寒比上不心寒,天冷比不上心冷,此言甚是。
貧困存在各種主觀因素,有地域原因,也有歷史原因,非簡單地方政府之責。事實上,也沒有哪位官員因為地方貧困而被處理抑或問責的。然而,貧困的原因或許很多,地方官員雖然不用為此承擔責任,但至少也應在內心深處對老百姓抱有愧意,至少也應該希望並積極為群眾脫貧、解困作出努力,至少應該在愛心人士對貧困孩子伸出援助之手時積極鼓勵和支持吧。你可以不作為,但至少不能阻撓別人的作為,這是為官的底線,否則真是“不如回家賣紅薯”了。
不必否認,在我國許多地方的山區,經濟都還比較落后,貧困人口較多,這是客觀事實。換言之,就是否認也不會改變這個事實。回到拒絕捐助這件事本身,難道不再接受衣物、捐款,當地就不再貧困了?孩子們的身上就暖和了?純粹的掩耳盜鈴罷了。政府的面子,從來不是依靠掩蓋下的假象而來。某種意義上來講,以民生為重,坦承貧困,並切實通過政府的努力改變貧困,讓民眾逐漸過上體面的生活,才是最有面子的事情。
無視民生而強調面子,表面來看是虛榮作怪,其實在潛意識中,更是政績思維作怪。做事情不是以“成績”為標准,而是以“政績”來考量。同樣是面對貧困,為何不願接受愛心人士對孩子們的捐助,卻會為一個“貧困縣”稱號搶得頭破血流呢?顯然,給孩子們的捐助再多,得到實惠的也只是那些孩子們,而與地方政府無關,而得到了貧困縣帽子,則項目資金源源不斷,這無疑是個大大的政績,權力支配的空間隨之而來。
民間俗語講“面子不能當飯吃”,其實在這裡也可以得到很好的闡釋。民間捐助有利於孩子,卻不能讓地方官員“當飯吃”,而“貧困縣”稱號卻關乎著前程和飯碗。政府的面子當然沒有孩子的御寒重要,然而在異化了的政績思維下,面子和御寒其實都沒有前程重要,拒絕捐助怪象也就難免出現了。劉楚漢
(來源:西安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