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濟南日報:孩子的鞋子、災區的帽子和政府的面子

2013年01月21日11:00    來源:濟南日報    手機看新聞

  近日,“最冷寒冬”裡廣西山區小學生穿涼鞋睡涼席的消息引起了各方關注,吉林、江蘇、廣東、廣西等地的愛心人士紛紛捐資捐物。然而就在大家傳遞感動、聚沙成塔時,一直聲稱沒有物資來源的當地有關部門卻拒絕設立物資接收賬戶,並要求記者停止呼吁愛心人士的捐助,理由是不想戴上“災區”的帽子。(1月20日《今日早報》)

  如果看到一年四季都穿涼鞋、睡涼席的孩子,相信大多數人都想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像支援鄧飛發起的“免費午餐行動”一樣,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可是,比天氣更寒冷的是當地政府工作人員的工作態度——— 因為不想戴上災區的帽子,也不懂如何處理這突如其來的“驚喜”,他們要求記者停止呼吁愛心人士的捐助。

  孩子的鞋子、災區的帽子與政府的面子,這三者之間,哪一個更重要,相信不言而喻。孩子的鞋子,是實實在在的民生需求﹔而災區的帽子和政府的面子,其實都是官場之中的“厚黑學”內容,對百姓而言,一個比一個虛,一個比一個假。但在官員心目中,卻正好與此相反,孩子的鞋子遠遠比不上政府的面子。

  災區的帽子,誰都不想戴。沒有一個地方官員希望自己在任期間政績不明顯,或是政績出現倒退,更沒有一位政府官員願意把自己的轄區定義成“災區”。但吊詭的是,現實往往是“百強縣不強,貧困縣不貧”。那些真正的百強縣,為了爭取來年的政策、補貼,都想盡辦法去“實現貧困”,而真正貧困的地區卻拒絕捐款。為升職計,為上級的評價計,地方政府出現黑白顛倒式的笑話,讓人心寒。

  孩子的鞋子不敵政府的面子,原因有兩個:一是,百姓的生活質量與民生工程,相比於官員的仕途與政府的形象,根本不值一提﹔二是,當下體制之中的考評體制,太過簡單浮淺,以至於虛假之風肆虐,導致地方政府諱疾忌醫。這個時候,我想到了2012年12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去龍泉關鎮駱駝灣村一行時說的那句話,“窺一斑知全豹,到這裡就是要了解我國的真實貧困狀態,如能看到真貧,從北京3個半小時的路程就值了!”

  在健全的社會保障體制尚未建立之前,社會性的善舉,隻能依賴於地方政府“不捂蓋子”做些實事。這就要求地方政府,以一顆坦誠之心,去做自己應該做的本分事,也要求官員拋棄家長作風,把百姓不再當成棋子和工具,真心實意地去關心孩子的鞋子,而非自己的面子和所謂的前程。

分享到:
(責編:王倩、張玉珂)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