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春節,不少飯店菜單紛紛趁機“以舊換新”,變身漲價。記者走訪發現,在必勝客,上選西冷牛排變成了法式西冷牛排,重量不變,菜價卻從52元漲到了63元。同樣,原本每份18元的冰淇淋面包布丁變成了英式冰淇淋烤布丁,價格也漲到28元。(1月10日《北京日報》)
北京的情形,是更多地方的縮影。《南京日報》也報道:快過年了,“年漲”現象隨之而來。南京超市中牛奶、食用油、方便面、麥片等都漲價了。做生意不是做慈善,不能賠本賺吆喝,這道理沒人不知。如果產品成本漲價了,企業無法消化,自然應該漲價,然而“年漲”是個什麼漲?逢年過節就漲價,恰叫趁節打劫。“年漲”並非今年才有,這些年,牛奶、食用油、方便面等等,還有日化用品,幾乎年復一年地“年漲”,而且愈演愈烈。“年漲”都是剛性的,年前漲了價,年后就再也不會跌了。
每逢年節,各地的市場監管部門都會發出消費提示,提醒消費者當心商場虛假宣傳促銷、餐館飯店摻雜使假、旅游景區坑蒙欺詐等消費陷阱。這樣的警示,確實非常必要。節日市揚,消費火爆,然而無良商家卻把節日經濟變成了暴利經濟,迫不及待要撈一把,或粗制濫造,或偷工減料,或缺斤短兩……舉凡一切弄虛作假的手段都統統使了出來……令多少人難逃一劫。但令人扼腕的是,消費警示卻很少有針對商品“年漲”的。而且從這幾年的實際看,牛奶們的“年漲”,總是心想事成,幾乎成了“不漲白不漲”,“漲了也白漲”,導向之下,更衍生出“白漲誰不漲”?隨著年節臨近,會有更多商家按捺不住漲價沖動,要在“年漲”中分一杯羹。市場監管部門理應給“年漲”一個說法。
目前,90%以上商品價格都是放開的,商家有自主定價權利。然而價格放開,並不等於放任。尊重企業定價權,但絕不允許亂漲價。既不能走“一管就死”的老路,也不能走“一放就亂”的歧路。至於搞“年漲”來渾水摸魚,就更是另外一種性質的問題了。在市場經濟背景下,政府價格監管部門不宜直接干預商家的價格,但不宜直接干預,不等於不能通過成本調查等合適恰當的手段來“間接干預”。監管不是開倒車,倒是一些人認為對“年漲”也不必大驚小怪,不必出手干預的說法,難逃別有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