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藝起評:短劇集走紅,不僅在於“短”,更在於“精”
近期,短劇集《新生》《我的阿勒泰》接連走紅,受到了普通觀眾和行業人士的雙重好評。短劇集為何深入人心?是否能為國產劇集精品化開辟新賽道?
《新生》一共10集,每集60分鐘左右。圍繞費可及其周邊人物、故事,以“暴風雪山庄模式”展開懸疑探案,最終指向人性的追問。而《我的阿勒泰》一共8集,每集45分鐘左右,通過講述張鳳俠和李文秀母女倆融入阿勒泰放牧生活的故事,探討了人與自然、傳統與現代等議題。節奏一快一慢,風格一強敘事一散文化,主題一詐騙一返鄉,兩部劇有諸多不同,卻同樣在口碑上有所斬獲。
短劇集為何深入人心?首先是對人物的深入刻畫、對情緒的細致把握。集數短且濃縮,沒有橫生枝節的復雜劇情、曲折離奇的人物關系,但聚焦核心故事講好講透,以生活化的筆觸娓娓道來,不僅主角有人物弧光,配角也有血有肉。其次則是提升拍攝和后期的質感,以“電影化”的調性和氣質,通過長鏡頭、固定鏡頭、模糊換位等更常見於電影的拍攝手法,以及4K等拍攝手法提升視覺體驗,讓觀眾沉浸其中。更簡潔的表達,更精品化的呈現,帶來了全新的體驗。
有人可能會問,短劇集火爆是不是因為“短”?也是也不是。事實上,觀眾詬病的並非劇集的“長”,而是不喜歡無意義的“注水”、拖沓、拉扯。短劇集之所以異軍突起、別開生面,不僅是因為短小,更是因為精悍——敘事高密度、情節反套路,讓觀眾直呼“絕對不開倍速一定要原速看”“太短了不夠看”,甚至主動“二刷”“三刷”。
精品短劇接連上線,不僅刷新“需求側”的體驗,也給“供給側”帶來新思考。劇集的商業價值不再與集數直接挂鉤,就算排播周期不長,也能憑借好口碑帶來較高的完播率和集均播放量,反而可能實現更好的“拉新”能力和商業效果。
有意思的是,短劇集自身也正在不斷推陳出新,有一部分深耕類型化,不斷把懸疑拍好拍活,形成“品牌效應”﹔與此同時,也有不同題材的嘗試,逐漸超越“短劇集隻能拍懸疑”的刻板印象,不斷在各類現實主義題材上做出突破。可以說,短劇集帶來了成就優秀內容和優秀作者的新賽道。
劇集的多少並非與質量挂鉤,但短劇集的創新創作也可以為普通類型的電視劇帶來啟示和借鑒。呈現出更豐富的樣態,努力在精品化、藝術性等層面提質升級,才能真正贏得觀眾的共鳴和喜愛。而短劇集自身,也要繼續打磨出高質量、強創新的精品佳作,才能持續滿足觀眾的期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