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整治网络谣言”成了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不管这种整治是否能有实效,“整治谣言”本身还是大快人心。从以造谣传谣为生的“秦火火”等人被抓开始,网络上的一批大V缩手缩脚起来,甚至有些人宣称要“淡出网络”。
在理智上,每个人都反对谣言。然而,谣言的“魅力”就在于,紧紧地抓住了公众心中最脆弱的地方。人们不仅相信它,还会因为感觉自己获知了“内幕”而去捍卫它——谣言常常并不需要造谣者来捍卫,自有大批的公众为它挺身而出。
目前整治的那些谣言,主要是新闻事件或者历史人物。相对而言,认定起来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所以整治起来也比较容易。但那些涉及到科学事实的谣言就比较困难。
认定“造谣”“传谣”,应该是当事人知道不是事实而捏造或者传播。如果当事人是因为无知,曲解了科学事实而制造、传播,那么用“造谣”来定罪,打击面可能就会太大了。比如,法国学者发表的那项关于转基因安全性的动物试验,在新闻出来的时候,非专业人士很难看出其中的问题。但这项研究结论又是如此惊人,引起公众的关注是必然的。在这种情况下,“不科学”“不理性”的说法流传开来,就主要是“无知”的结果,而不应该以“造谣”来定性。后来多国权威部门,尤其是欧洲食品安全局发布了最后结论,明确指出这项研究的数据无法支持结论之后,再用这项研究去吓唬公众,算作“造谣”或者“传谣”才算比较合理——而且,也还存在着有人只看到这项研究,没看到后来的辟谣就跳出来“提醒公众”的情况——在大众媒体中,这种素质的从业人员并不少见。
许多“科学谣言”比这更加复杂。是“造谣”“无知”还是“新发现”,需要专业知识来分辨——甚至在专业领域,也都有不同的解读。这样的谣言,要让执法部门去处理,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比如“碘盐致癌”,是专业人士提出来的,经过了大众媒体的炒作,又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变异,最后深入人心。这种谣言虽然社会危害性很大,但是要在法律上判定造谣者却极为困难。
所谓“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辟谣的传播力度跟谣言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但是,用整治“新闻谣言”的方式来整治“科学谣言”,对于执法者是巨大的考验。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公众的巨大反弹——毕竟,这类辟谣很多时候看起来像是在“为利益集团服务”。一旦让公众产生这种印象,辟谣反而会加剧谣言的传播和接受。
“科学谣言”的产生需要以科学事实来整治,“科学谣言”的传播需要以掐断传播途径来整治。而在目前,我国的权威科学机构还很少对谣言发声——即使发声,也往往慢了几拍,发声之后的价值大打折扣。而媒体从业者的科学素质——包括许多国家级的大媒体在内,都比较欠缺,习惯于猎奇或者提供“公众想看的”,而不习惯甚至不愿意去探求“科学的完整事实”。用自己的态度代替科学的态度,而去选择符合自己态度的“专家”或者“事实”,是各路媒体经常传播科学谣言的根源。而微博更成了“科学谣言发酵罐”。所谓的“不实信息举报”,对名人们形同虚设。比如某财经大学教授,习惯性地制造和传播各种关于转基因的谣言,被网友举报,却从未被处理。而那些粉丝数上千万的大V,就更不用说了——面嫩的在被辟谣后还会删除微博,而死要面子的还会找其他理由搪塞。
专栏作者简介——
云无心:清华大学生化硕士,美国普度大学食品工程博士,现在在美国食品行业从事研发工作。美国食品技术协会高级会员,科学松鼠会成员。出版过个人科普文集《吃的真相(1-3)》,以及《宝贝别怕》(四人合集)。
- 云无心:转基因科学需要的是传播而不是传销
- 云无心:恒天然乳品毒杆菌事件,我们该反思什么
- 云无心:食用多种添加剂会不会危害健康?
- 云无心:“冰块比马桶水脏”的检测与分析都不靠谱
- 云无心:复原乳“营养严重流失”不实
- 云无心:奶粉“反式脂肪”是种拙劣的构陷
- 云无心:胶原蛋白“美容”是骗局 整治保健品需要“扩大化”
- 云无心:养狗与驾驶的权利与边界
- 云无心:转基因安全评估 如何理解“没有证据显示有害”
- 云无心:中国转基因该何去何从?
- 云无心:年4800万人次因食致病 美国如何保障食品安全?
- 云无心:国外转基因食品标注 遵从科学也尊重民意
- 云无心:从“镉米危机”看食品安全危机应对
- 云无心:转基因巨头孟山都起诉农民再次获胜的启示
- 云无心:美国“粉红肉渣”案启示最好的辟谣是起诉
- 云无心:农夫山泉的冤与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