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近批准三个品种的转基因大豆进口。这本来应该是很平常的事情——中国已经批准了好几个品种的转基因大豆进口,每年的进口量超过5000千万吨。只是因为资讯发达,这又被炒成了一个“热点新闻”。在某网站进行的读者投票中,认为“有害”的接近8成,而认为“安全”的不足1成。
我们一贯很自豪“用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养活”不再是目标,我们还希望“吃得好”。耕地就那么多,人口却在增加,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也在增加。除了吃饱,还要吃得好——肉、蛋、奶,从偶尔解馋的“奢侈品”到每天上餐桌的“刚需”,也必须通过大大增加粮食的供应来实现。
现在,中国每年需要6500万吨大豆,而自己只能生产1500万吨左右。另外5000万吨从哪里来?自己种,需要4亿亩以上的耕地。拿这么多耕地来种大豆,那其他粮食的缺口又怎么填补?
所以,增加产量、减轻劳动投入,是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而转基因,是目前最现实可行的途径。在目前的社会舆论更倾向反对转基因——这意味着愿意为非转基因产品多付钱——的情况下,中国的非转基因大豆产业依然没有竞争力。政府每年投入数百亿元补贴,依然杯水车薪。巴西阿根廷,却及时抓住了转基因大豆的潮流,在国际市场上与美国三足鼎立。如果中国当年也抓住了机遇,即便今天依然需要进口那么多大豆,但国产大豆的竞争力,应该不至于如此狼狈。
大豆和玉米,中国已经失去了先机。在水稻转基因上,中国本来有较大的空间。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这些对转基因接受程度高的国家,都不是大米的主要消费区。所以,国际生物技术巨头投资开发转基因水稻的动力不足——对他们来说,等待中国市场的风险实在太大。中国对转基因水稻的开发,技术上也不算落后。但是,倾向基因的舆论太强大——国外没做的,担心“没有其他国家做过,万一有风险怎么办”;国外做过的,又担心“核心技术控制在别人手中,影响粮食安全”。从主管部门到主流媒体,一直都态度暧昧。反倒是菲律宾、泰国、越南等水稻产区和消费区,在转基因水稻上正在学习当年巴西、阿根廷在大豆上的态度。如果中国继续屈从于不理性的“民意”,很可能在水稻上重蹈大豆的覆辙。
看看国外,美国先后在公众投票和国会投票中否决了转基因成分强制标注的提案,加拿大、巴西、阿根廷、菲律宾的接受程度也很高。即使是许多传言中宣称“禁止转基因”的欧盟和日本,也批准了许多转基因作物用于食品。世界主要国家中,或许只有中国,只允许转基因大豆用于榨油,而豆粕也只能用于饲料——而在转基因要求标注的日本,转基因油是不用标注的。
面对国际国内的现实,中国的转基因应该从四方面着手:一、主流媒体如实地介绍主流科学界对转基因安全性的认识,以及其他国家对转基因食品的食用情况与法律规定;二、批准更多的转基因粮食用于食品,加强标注管理,保证反对者不吃转基因的权利,也保护支持者享受转基因带来的好处;第三、开发和引进各种转基因检测试纸、试剂盒,让公众有机会检验主管部门的监管成果;第四、公开透明地做好转基因作物的安全评估,规范地审核批准转基因产品进入商业化种植(哪怕是先建立种植示范区也可以)。
专栏作者简介——
云无心:清华大学生化硕士,美国普度大学食品工程博士,现在在美国食品行业从事研发工作。美国食品技术协会高级会员,科学松鼠会成员。出版过个人科普文集《吃的真相(1-3)》,以及《宝贝别怕》(四人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