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无心:转基因科学需要的是传播而不是传销--观点--人民网
人民网>>观点>>观点专栏>>云无心专栏

专栏

云无心:转基因科学需要的是传播而不是传销

云无心

2013年08月21日07:29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最近,网络上出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争端:两个科普网站的主编被一个农业网站的主编指控为“反转”(反转基因)。许多科普爱好者都知道,这两个科普网站上都有许多宣传转基因的文章,他们还组织过科学报道工作坊,邀请科学家和媒体资深媒体从业者一起探讨如何科学报道转基因。这两个机构更有不少成员被极端“反转派”们指责为“转基因的推手”。

这两位科普主编被指责为“反转”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表达了一个观点:现阶段的转基因产品主要是为生产者带来好处——比如降低劳动强度、减少杀虫剂使用等等。对生产者的好处会带来生产成本的降低,最终也会体现到产品价格上——这当然对消费者也有好处,但是这种好处并不容易被消费者体会到。新一代的转基因产品,会有许多改善营养组成的品种,就可以让消费者感受到“直接好处”了。

这本来是转基因科学界很常规的看法,尤其是在探讨转基因推广时经常提到。世界卫生组织、《自然》杂志、《环球科学》杂志等也表达过这样的观点。而中国从事转基因研究的科学家们,比如黄大舫研究员也提到过“2008年全球转基因作物产品总收益超过1300亿美元,其中70%的份额为跨国公司所占有”。范云六院士也说过“……..使植酸酶玉米的国际领先技术优势尽快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提高农作物种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为国家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友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那位农业网站的主编认为,说转基因主要是为生产者带来好处,会让消费者认为对他们没有好处,从而影响对转基因的宣传。因此,这么说就是“反转”,或者是“反转的帮闲”。这一严厉的指控于是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真正的科学传播是如实介绍科学事实和科学界的主流看法。严肃的科学传播者不会回避“不利”的事实,只会在如实介绍事实的同时,向公众解释清楚该如何看待这些事实,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那种为了传达“正确观点”而回避甚至歪曲“不利事实”的做法,不是科学传播,而是“科学传销”。这样的做法在短期内或许“有效”,但一旦被反对者抓住,或者事实被公众所了解,就会导致强烈反弹——本来是能够解释清楚、被公众接受的事情,公众会因为“被欺骗”的情绪而把这种“不利”放大。

食盐加碘的争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我国大多数地区需要补碘,这是一个科学共识,公众并不难理解和接受。但是碘跟其他营养成分一样,少了不行,多了也有害。在“够了”和“多了”之间,还有很大的缓冲空间,只要碘的摄入量在那个范围内,就有益无害。这些科学事实本来并不算复杂,向公众解释清楚也不困难。但当年开始推行补碘的时候,只强调补碘的必要性,没有讲补碘过量可能存在的风险(其实这个风险本身很小),以及预防“补多了”的措施。结果,“强制补碘”差不多成了“一刀切”的政策,也导致了一些地区的食盐加碘量不尽合理。

1990年代中期,政府部门调查评估了碘摄入状况,认识到补碘的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也就开始了调整。此后不停地调查、评估,又作了一些调整。这些都是很合理的举措,但宣传却一直没有能够同步于变化去如实反映,只是一味强调补碘的重要性——公众接收到的信息,就是“现在的补碘方式就是好就是好”。

当有媒体曲解科学文献来炒作“碘盐有害”的时候,感觉“被骗多年”的公众在感情上难以接受,强烈反弹也就毫不奇怪了。失去了信任,再讲什么科学事实、科学逻辑,都难以平息公众的情绪,公众当然也就不会去接受正确的信息。加碘盐,从一个本应很简单的公共卫生决策,变成了一个公权力、自由权利、公众健康、科学交流等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敏感话题”。

转基因的问题远远比碘盐要复杂。目前的信息传播如此发达,科普和宣传更要严谨客观——确定的结论要介绍,不确定的信息也要如实讲解。摒弃“只拣好听的说”的“传销”方式,把全部的科学事实呈现出来,讲解该如何去理性看待,才是对公众的尊重。尊重公众,尊重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传播,才能为公众所接受。

专栏作者简介——

云无心:清华大学生化硕士,美国普度大学食品工程博士,现在在美国食品行业从事研发工作。美国食品技术协会高级会员,科学松鼠会成员。出版过个人科普文集《吃的真相(1-3)》,以及《宝贝别怕》(四人合集)。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