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國慶黃金檔,不出意料,又有一批電影扎堆上映。與此同時,在電影行業上映了冰火兩重天的一幕。喜劇《心花路放》一路領跑,取得了相當可觀的票房。而相對於同期檔上映的眾多商業片,唯一一部可以稱得上嚴格意義上的文藝片——《黃金時代》,卻在這個火熱檔期遭遇了最大的滑鐵盧,
人們常說,大多數文藝片是賺足了眼淚卻賺不到市場。同樣的,這樣一部無論是前期宣傳和后期拍攝都投入了大手筆的電影卻遭到這般冷遇,讓不少人不禁唏噓:宣傳如此浩大,陣容如此豪華,卻依舊不敵一部不小成本喜劇,看來文藝片已經走向了末路!文藝片自身的黃金時代何時才能到來呢?在這裡,筆者禁不住要反問:文藝片的細流果真抵不過商業片的大潮麼?在這個《黃金時代》PK“黃渤時代”的對戰中,文藝片果真是敗了個落花流水麼?
其實並非如此。我們簡單地把某一部電影的失利籠統地歸咎於某一類型電影的影響,這顯然是有失偏頗的。《黃金時代》遭受冷遇,暴露出來更多的是電影本身的不足,切不可將其代替文藝類電影一概而論。首先,長達三個小時的片長是一場對觀影人耐力和體力的考驗,勢必會使得人們在觀影前“三思而后行”。其次,放映兩場《黃金時代》的時間就可以輪換三場《心花路放》,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院線經理會怎樣排片我們不言而喻。最后,導演獨特的獨敘事手法顛覆了觀眾的常規認識,使得許多人難以接受,文藝性電影本來就是一種針對“文藝青年”的小眾電影,本就沒有商業大片那樣高的認可度,如果再因為導演自身拍攝手法和風格流失了觀眾,那麼票房的慘淡就可想而知了。
但單單就票房上的慘敗,也不能說文藝電影沒有未來。叫好不叫座,是文藝電影的通病。這也體現了我國目前電影行業的一對顯著矛盾:高票房不一定等於好片子。文藝電影的好壞與否更不能“一刀切”地以票房來衡量。文藝片與商業片的區別,用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好比是古典名著和庸俗小說的區別。后者比前者更加暢銷,但能片面地說后者更好麼?本來就不是為了叫座而推出的文藝類電影當然達不到商業片的效果,但並不能因此否定文藝片的價值,無論是分量上還是影響上,文藝片都遠遠超過了普通的商業片的表達。
當我們面對一部文藝電影,最大的衡量標准恐怕應該放在“公眾思考”與“社會效益”上。當我們觀影后,至少會思考些什麼,即使是簡單的追憶歷史、反思社會、感嘆人情冷暖等等,也算有所收獲。《黃金時代》票房慘敗,也還是使得不少人開始關注那段年代、了解那批文人。在這個缺乏主動思考的年代,相對於那些兩個小時過癮后一片空白的大腦,文藝電影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段電影,更是一段思想。它們富有內涵、韻味悠長、引起共鳴,這就是文藝片絕對“死不了”的理由,也是眾多商業片難以做到的。
當然,如今的文藝片的發展受到多方面的限制,文藝電影要想突破桎梏獲得生機,除了在電影制作方面不斷完善外,也需要從檔期和受眾等外部的客觀原因下手。相對於針對某一檔期的扎堆放映,其本身的性質決定其可能更適合與影院合作的長線放映。同時,更需要培養一批擺脫娛樂消費的心態,回歸電影美學思考的穩定的、高質量的受眾。這兩點的實現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需要我國的文化事業發展的整體提升,需要整個電影市場體制的不斷完善。
隨著我國基層院線建設的拓展,人民精神生活的不斷豐富,中國的電影業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但如果過多輕浮粗制濫造充滿噱頭的商業片不斷涌現,不僅會擾亂了風氣,恐怕也會漸漸打擊民眾的觀影積極性。所以,就長遠來看,文藝片更像是一支潛力股,在整體浮躁的電影行業畫下充滿分量的一筆,傳遞精神、引領思考,顯得彌足珍貴。在文藝片與商業片的對決中,文藝片僅僅是輸在了票房,但卻贏在了內涵與影響。
稿源:荊楚網
(來源:荊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