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黃金周的電影檔期基本被黃渤承包了,一人挑起《親愛的》《心花路放》《痞子英雄2》三部電影,不僅穩居國慶檔的前三甲,且三片累計票房達8.94億,佔國慶檔總票房的83%。有網友還戲謔地說,那麼多明星的《黃金時代》抵不過一個黃渤。如果我們倒回至2012年,黃渤主演的《泰囧》13億票房,2013年《西游·降魔篇》12.45億票房……黃渤那張跟帥一點不沾邊兒的臉卻成為票房的一劑靈藥,可謂屢試不爽。
人是視覺審美的動物,放置於電影這門大眾娛樂藝術之下,照理說長得帥、長得美的人才能紅,那些二三線的明星定期都要飛向思密達國度也是這個理兒。這還是個刷臉的時代,清一色的錐子臉和小鮮肉似乎都有爆紅的可能性。然而黃渤如何征服觀眾,成為票房的通行証,真值得琢磨一下。
觀眾對黃渤最初的印象來自2000年的電視電影《上車,走吧》。2006年《瘋狂的石頭》上映,一臉烏漆墨黑,頂著一頭干枯毛糙黃頭發,操著一口膠東話的黑皮,咬著面包奔跑在高速公路上。彼時黃渤似乎已經給自己准確的定位:充滿喜感的loser。在以后的角色,無論是《瘋狂的賽車》的倒霉的賽車手、《廚子戲子痞子》的痞子專家,還是《泰囧》中的精英男、《高興》的石熱鬧、《斗牛》的牛二、《無人區》的殺手,黃渤擅長的角色是底層小人物,但每次都讓人看到他的可塑性。
在《親愛的》這部影片中,黃渤是一位走失孩子的父親,婚姻種種不如意,隻差喝涼水會塞牙縫了﹔《心花路放》裡更糟糕,集loser之大成,老婆出軌,各種軸,一副世界欠他五百萬的討厭相,事業更是滑坡,各種倒霉的事兒都攤上了﹔《痞子英雄》系列裡他是一個沒有膽,很慫又有真情,永遠上不了位的黑道人。這些角色跟高大上、高富帥扯不上邊兒,完全是一副原生態。從社會心理上說,觀眾喜歡黃渤,是走心了。
那些高大威猛的男主角,像亨弗萊·鮑嘉,像周潤發,像布拉德·皮特,那是讓人活在夢裡的,而黃渤卻讓人很容易落到地面上。小人物身上有喜有悲,觀眾看著他傻,他萌,他哭,他笑,不覺得是在看戲。生活的挫折感有多大,黃渤的市場就有多大。
這真是一個自詡loser還狂歡的時代。寧浩深諳此道,《泰囧》成功的道理也是迎合了這一取向。所以,看看電影,看看黃渤,逗一逗,樂一樂。世界這麼亂,當個loser也沒什麼絕望的。(嚴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