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為藝術如今已顯過時 圖 TP
◆江因風
2013年有2個行為藝術與法律沖突的事件在網絡藝術圈內引起較多的爭議:一個是某藝術家在安迪·沃霍爾展覽開幕現場放蒼蠅,另一個是某詩人在行為藝術現場涉嫌性騷擾。那麼如何厘清藝術、法律和道德的邊界呢?
行為藝術興起於上世紀50年代,普及於60年代,沒落於80年代,到現在,已是過時了50年的藝術形態了,國內的一些行為藝術甚至出現了邪教化的傾向,一些行為藝術活動有點像邪教徒的聚會。某些藝術家搞行為藝術是把行為藝術作為做秀表演和炒作的工具,我有個朋友就因生活困難經常在街頭用行為藝術來幫商家炒作營銷。
藝術與真實的悖論
藝術界容易搞混藝術和表演的區別,一個真實的農民和一個裝扮成農民的忽悠,一個真實的乞丐和一個裝扮成乞丐的票友,一個真實的富豪和一個裝扮成富豪的騙子,藝術強調真實,而表演強調欺騙。
災難現場的震撼與藝術家的炒作自殘,藝術已落后於現實的真實和震撼,藝術家難以有足夠的勇氣和智力去超越現實的殘酷和輝煌。在現實面前,藝術和藝術家顯得有些無奈和無能。
用電影和新聞可以說明表演和行為藝術的區別,表演就是電影,為了達到欺騙的目的而進行偽造,但並不是現實,也不是事物的真正存在狀態。行為藝術類似於新聞,是事物存在狀態和存在形式的真實記錄。
中國最好的行為藝術家非陳光標莫屬,當然,陳光標的出格行為藝術並不是為了藝術,而是為了營銷。陳光標的藝術營銷思路來源於英國維珍集團老板理查德·布蘭森。在每一次維珍品牌新產品發布時,布蘭森都會身體力行地進行一次獨特的作秀。他開著坦克駛入紐約時報廣場宣傳維珍唱片,他騎著一頭白象到印度國會演講。
陳光標用非常出位行為藝術來標榜自己和營銷他和他的產品,砸奔馳宣傳環保,扮雷鋒提倡好人,堆錢山激勵創新,吃剩菜提倡節約。陳光標善於抓住社會轉折時期民眾迷茫和憂慮的心理來高調作秀,以博取萬眾矚目的眼球效應,在民眾會心一笑的同時達到他的商業營銷目的,陳光標的行為藝術作秀表演某種程度上有卓別林一樣的冷幽默效果。
陳光標作秀的行為藝術,除了可以博人一笑外,並不具備實質性意義。比如砸奔馳宣傳環保行為本身就是浪費能源反環保,這行為和焚燒人民幣來提倡節約一樣荒謬。堆錢山激勵創新其實是激勵拜金主義。吃剩菜提倡節約就更荒謬,節約了不衛生的菜但“浪費”了健康的人。
藝術與法律的沖突
行為藝術所呈現出來最有意義的部分,正是和道德法律沖突的部分。作為藝術家,你要從事行為藝術,就必須承擔道德風險和法律代價。行為藝術概念本身就是要直接呈現人類的精神本性和肉體本性,在行為藝術的概念范疇內,人性是平等的,不存在善、惡和高尚、卑鄙之分。
概念藝術甚至認為藝術可以直接剽竊,也可以直接破壞他人的作品。對他人作品的直接介入和破壞,是行為藝術、概念藝術等后現代藝術的一種創作手法。
2013年引起爭議的在公共場所放蒼蠅和藝術現場性騷擾這2個行為藝術,放蒼蠅的涉案藝術家被派出所拘留,很合理地承擔了相應的法律代價。而涉嫌性騷擾的詩人也承擔了相應的被眾人道德辱罵的代價。
法律的歸法律,道德的歸道德,藝術的歸藝術。藝術家不能因為是藝術行為就可以逃避法律的懲罰,也不能因為藝術家受到法律懲罰就否定其藝術行為的意義。
藝術家的道德品行和藝術家的作品沒有必然聯系。藝術家公開的作品、行為和語言屬於公德范疇,藝術家的私隱生活,屬於私德范疇。所以我們要把藝術家在行為藝術作品中對道德和法律的沖突和其日常生活作為社會公民的道德區別開來。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