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①:德雲社南京分社演出現場。 |
![]() |
圖③:杭州笑海相聲會館裡的年輕人在說相聲。 |
![]() |
體驗更豐富 |
有人說,相聲是屬於老一輩人的娛樂形式,但有一群80后、90后,他們愛聽相聲段子,更願意創作相聲段子﹔
有人說,相聲在衰落,但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奔波在各大劇場,甚至到海外傳播中國式幽默﹔
有人說,相聲要專業,但這些分散在各行各業的普通人,業余時間裡穿上長袍、拿起快板兒,說起相聲,給大家逗樂,也讓自己開心。
80后東東槍——
平時說段相聲 覺得有意思
和東東槍以及他的小伙伴們見面是在北京金寶街上的一家餃子館。一大鍋血腸、一大盤豬肉大蔥餃子、三個“不講究”的男人,這樣的背景下聊相聲,似乎還挺應景兒。
東東槍,80后,已婚,微胖界人士,長得有些“著急”,新浪微博上有55萬粉絲,身份是基層廣告創意工作者。
東東槍愛開玩笑,不熟的人以為他把什麼都不當回事兒﹔他也不愛說成績,什麼成績在他略帶調侃的語氣下都輕輕帶過,似乎總想要和“專業”二字撇清關系。
“平常我們就是上班,跟相聲沒有任何關系。但人總得干點什麼,有人愛看電視、有人回家打牌,我們就研究點相聲。”在東東槍看來,“愛好相聲和愛好釣魚沒什麼不一樣。”
話雖說的謙虛,但東東槍在相聲界確實研究出了名堂。
天津人東東槍從小就喜愛曲藝,上大學期間經常和同學合作在學校劇場說相聲。2006年他在網上自辦“六裡庄人民廣播電台”,這是一個由東東槍採編的網絡播客節目。憑著這個電台,他在網上小火了一把。后來,他又創作了相聲劇《六裡庄艷俗生活》,這部劇商演非常成功,不過按東東槍現在的說法是,“現在已經賣出去了,跟我沒關系了。”
東東槍八九年前常泡相聲茶館,這幾年不去了。到底是當年的相聲質量高,還是現在的口味高了,他自己也說不清,也有可能是忙了沒時間了吧。但東東槍仍然堅持每天聽相聲廣播節目。“現在越聽越老。”東東槍所說的“老”,是指那些經典的老段子。
雖然事情一茬接一茬,但有件事東東槍一直在堅持,那就是常回母校——對外經貿大學演出。“我們和校方熟了,他們也知道我們是靠譜的相聲愛好者團體,所以每次都順利地獲批場地。”東東槍和小伙伴趙亮、劉江是自大學時就認識的好哥們兒、好搭檔,平時一起出來吃飯瞎聊,演出時大家一起出力。其實,組織一場演出沒那麼難。東東槍舉了個例子,去年11月底那場演出,是11月初和朋友吃飯聊天臨時起意的,從寫詞、背詞、對詞、排練到找演出場地、貼海報、微博上宣傳,不過一個月時間,“我們高興了、說過癮了就行,沒有什麼未來的規劃。”他開玩笑說,“免費的演出我們沒壓力,就算出個錯也坦然。況且我們的水平要錢也不合適。”而隨遇而安、興之所至的態度,其實總能收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東東槍和趙亮、劉江都是有家室的人。對於他們來說,老婆不愛、不懂相聲也沒關系,“拿相聲當消遣可以,當專業也可以,覺得沒意思就算了,覺得有意思就多聽聽,總之,怎麼都行。”
90后閆佳寶、張驥——
一逗一捧 默契十幾年
如果說80后的東東槍是個相聲遺少,自得其樂,謙虛平和﹔那麼90后閆佳寶、張驥算是相聲先鋒,冉冉升起,破舊立新。
稱閆佳寶和張驥是幸運兒不為過。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彼此、成為搭檔、一逗一捧默契了十幾年,這是第一大幸事。
閆佳寶、張驥是一塊兒在北京密雲長大的發小兒,按閆佳寶的話說是“如今見著都煩了”。兩人一個長得機靈、一個長得正派﹔一個學理,一個學文﹔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一個愛和當地人聊天,一個愛四處逛景。一動一靜是怎麼走到一塊兒的?
“初一時我在班裡尋找搭檔,問了張驥一個問題,他答上了,於是就開始合作,直到現在。”閆佳寶當時問的問題是“相聲的‘包袱’指的是什麼”。
從初中到大學,倆人一路走來,相聲越講越有腔調,演出越來越火,但最得意的,還是他們創作的外語相聲。
“外語相聲,內容和語言都簡單,沒有難句子,實際上是用外語呈現中國最原始的傳統相聲。”閆佳寶說。倆人第一次試水外語相聲是2012年隨孔子學院去國外巡演。在維也納大學用德語和英語演出《說學逗唱》,裡面融入了中國傳統相聲元素,像繞口令、打燈謎、雜學唱……綜合到一起,再結合西方喜劇規律,“外語相聲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中外規律的契合點。”
第二次出國演出是在德國慕尼黑,這一次全場爆滿,開門包袱就引來笑聲一片。“我們還加入了巴伐利亞方言、德語繞口令,讓德國人產生了親切感。”閆佳寶說,“以前曲藝的對外傳播僅針對海外華人,我們倆所做的是讓外國人了解中國式幽默。”
相聲也給兩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多改變。頭一條便是性格的改變。“我從小膽兒小,不愛說話,張驥就得加個‘更’字了,跟人說話臉都紅。”眼前的閆佳寶聊得正嗨,哪有一絲怯意。
“還有就是,相聲拓展了交際圈,”張驥說,“相比於其他大學同學,我們接觸了更多人和事。”
第三個改變,就是倆人對相聲的看法的改變。對於相聲,最初是一種憧憬,是對上舞台的渴望,是對台上名演員的羨慕,“而現在我們要成為我們自己。”閆佳寶對於自己的實力總是充滿了自信,對自己的這個愛好更是充滿了敬意,“包括對藝術本身的認識也在變化,以前認為相聲就是講笑話,現在覺得更需要技巧。”
閆佳寶的自信,一是來自年輕的膽識,同時也是在反對聲中磨練出來的。“有些老前輩認為我們這不是相聲,與其到國外演外語相聲,不如回來把傳統的東西打扎實。更有人不客氣地說我們是在‘毀相聲’。”對於這些聲音,閆佳寶顯示出異於一般年輕人的冷靜和自信,“我們認為我們是在改革相聲,讓更多年輕人了解相聲,讓相聲走出國門。我們的外語相聲運用的也是傳統相聲的規律,只是外面穿了套西裝。”
好在支持的聲音大於反對的聲音,閆佳寶和張驥也得到了不少前輩的支持。“特別是劉洪沂和何雲偉老師,他們都是傳統相聲的表演藝術家,但卻總是鼓勵我倆創新,‘老瓶裝新酒’的理念也是他們提出的。”
閆佳寶和張驥,如今,一個在考研,一個在找工作,似乎踏上了不同的人生軌跡,但有兩樣東西是他們共同的堅持——交情不會放,相聲不會放,閆佳寶說,“這兩個不放就能堅持,希望80歲還能一起講相聲。”“希望能活到那會兒。”張驥補充了一句。
聽相聲有竅門
◆相聲入門,沒有門檻兒
相聲是平民藝術,過去藝人在大街上表演,老話叫“撂地”,大街上來來往往,各個層次的人都有,對文化水准、接受能力沒有要求。
◆聽誰的能樂出來,就聽誰的
相聲跟學術報告的區別就在這兒:老一輩的馬三立、侯寶林、劉寶瑞,藝術水准很高﹔當下走紅的,像郭德綱、於謙、應寧、王玥波、何雲偉、李菁、王自健、陳溯,都各有特點,也有自己的粉絲群,都不錯。喜歡誰的相聲,就堅持下去。
◆看演出的地方很多
德雲社、嘻哈包袱鋪、第二班,北京有很多相聲園子。還有一些有特色的專場,比如每周六晚上新大都飯店的演出、每周六下午宣南書館王玥波的評書基本也可以當單口相聲聽,包袱很多。
◆如何欣賞
一種是就圖一樂,工作挺累,放鬆放鬆,那您就帶著耳朵去,別刻意控制自己,讓笑聲如風行水上,行於當行,止於不得不止,這就行了。另一種,不想光聽熱鬧,想琢磨琢磨這裡頭的門道。既有文本的構成規律,又有表演手法上的技巧,深入研究、仔細體味,有助於提升欣賞層次和欣賞興味。
欣賞時候,可以品品:演員拋出的包袱中,鋪陳得平穩不平穩、延展得自然不自然、反轉得巧妙不巧妙﹔乃至作品的整體性強不強、演員的演出自如不自如,等等。
如何嘗試說相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老聽老聽,偶有機緣,自己也想試試,一試,發現自己有這個天賦,便走上了說相聲的道路。
◆怎麼培養興趣
一開始,可能略有興趣。多聽、多琢磨,興趣就能鞏固住,就能加深。好比一個《歪批三國》,侯寶林有、劉寶瑞有、蘇文茂有、郭德綱也有,細微之處,各有不同。越比較,越有意思。自己試試也說說,參與感能使興趣幾何基數倍地提升,反過來,興趣提升又促著你參與。
◆多聽、多揣摩是必由之路
藝術皆始於模仿終於創造。過去有個說法叫“錄老師”——錄音機教會的。一個相聲作品有長有短,長的有40多分鐘的,必須下一定的功夫去熟悉、記誦,捧哏演員和逗哏演員還要下功夫磨合、練習,否則沒法表演。
◆嘗試登台演出
登台演一遍,相當於私下練十遍。公開演出能讓你平時學的相聲段子得到檢驗,很多毛病才能暴露出來。北京有很多票房,如天樂、一笑春秋、金笑緣等,很多高校也有相聲社團,可以先過去觀摩,慢慢爭取上台練習。
再有興趣的話,還可以去報名參加一些培訓班。比如北京西城區金融街少年宮就有相關的相聲培訓班。
此外,可以嘗試創作新段子,讓相聲生活化,會收獲更多。
本版制圖:蔡華偉
資料整理:李智勇
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 人民日報 》( 2014年02月22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