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天下》裡有一句名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意思是說,一尺長的木頭,今天砍一半,明天砍一半的一半,每天這麼砍下去,萬世萬代沒有竭盡之時。寥寥數語,道出兩個“無限”——空間的無限和時間的無限。這個命題引起后世的無限遐思。
“一尺之棰”有限,“日取其半”則無限,這包含著有限與無限辯証統一的道理:任何具體的確定的事物,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有自己的界限。然而,由於事物運動變化的本性,有限的界限不斷地被打破、被否定而趨於無限。恩格斯曾說:“無限性是一個矛盾,而且充滿種種矛盾。無限純粹是由有限組成的,這已經是矛盾,可是事情就是這樣”。
有趣的是,人類立足“有限”,卻一直相信“無限”,追求永恆與永遠。當人類領悟到從“有限”所獲知的實在有限時,就會求助於“無限”,生出追求與探索的勇氣。沒有這樣的勇氣,則今時今日,當人類仰望太空時,便隻能發出嘖嘖驚嘆,而不能了解那浩渺星空中蘊含著的無盡奧妙與寶藏,將極大地改善人們的生活,乃至改變人類的活動軌跡。
以“有限”追求“無限”,這讓我們想起《庄子》中的另一句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人們喜歡用這句話勉勵后輩謙虛勤學。然而,這“勵志語”其實緊接著一句“喪氣話”:“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用有限的人生追求無限的知識,必然會疲累不堪。如果從個體的角度看,這話沒有錯,再高明的智者,逝去之后,他的所學所思所著,統統對生物學意義的“他”再無意義﹔然而從人類的角度看,則他留存的思維線索、求真意識、質疑精神……已匯入人類智識之海,許多“有限”,終於成就與壯大了“無限”。這樣的“有涯隨無涯”,便是另一種意義上的“長生”——苟活懼死者孜孜以求而從未到達的境界。
(摘編自《月讀》2014年第2期,原題為《砍不完的木頭》)
《 人民日報 》( 2014年02月20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