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交通事故每年都會造成數萬人死亡。在大數據時代,如能及時獲取較詳盡的信息,就有可能給出細致的分析,得出合理的結論,對解決交通安全問題提出更合理、有效的治理措施
涂子沛先生寫的《大數據》,通過對美國2009年交通事故的分析,得出了十條結論。其中,對交通事故與天氣影響的關系,書中寫道:“惡劣天氣和光線條件並不是發生事故的必然原因,絕大部分事故都發生在正常天氣及光線較好的白天。”
然而,筆者看到有一篇新聞報道對此作出了這樣的解讀:“什麼天氣是事故率最高的,當然跟你們想的都不一樣,不是下雨天、雨雪天,正常天氣事故率是最高的。”
陽光明媚時反倒更容易發生交通事故?這與人們的通常理解顯然不相符。《大數據》一書中的結論,實際上談的不是正常天氣下的事故發生率,而是發生數量,二者有很大差異,不是一個概念。
發生率的大小與事故發生數有關,也與好壞天氣出現的天數有關。如果一年的好天氣次數多,統計出的事故數也多,這並不能表明好天氣更易出現安全問題。無論好天氣還是壞天氣裡都有可能發生交通事故,但都不是充分條件,不存在某種天氣條件下就一定發生事故的必然性。遺憾的是,書中沒有給出一年好壞天氣的數量或比例,所以也無法計算出在不同天氣條件下的發生率。
另一方面,即便是壞天氣出現的事故數少,或事故率低,是否就能說明在壞天氣開車出行就比好天氣時安全呢?也得不出這樣的結論,還有其他因素。首先是當得知有壞天氣的預報時,人們自然會減少開車出行,這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壞天氣條件下的事故發生數。壞天氣時,交通管制部門還會提醒控制車速,人們駕駛時也會更加小心,確實可以提高安全性,但要付出額外代價,包括時間和精力,不能算是同等條件下的對比結果。
從常識角度,壞天氣對駕駛出行應是有負面影響的,冰雪天氣的打滑、霧霾天氣的低能見度、高溫天氣的爆胎,都是引發交通事故的因素。至於不同天氣條件下的對比,還應設置更合理的條件,對足夠完整的數據進行合理分析后才能下結論。
我國交通事故每年都會造成數萬人死亡。我國目前對外公布的交通事故信息,遠沒有《大數據》一書中介紹的那麼詳細,這本書將每一起事故的相關信息都做出統計並披露,如天氣狀況、發生的具體時間、地點等,有了這些信息,詳細的分析就有了基礎。
國內有些省的氣象部門也做過類似分析,得出了一些結論,但分析方法不一致,差別也較大,這與數據的完整性不夠有關。在大數據時代,如能及時獲取較詳盡的信息,就有可能給出細致的分析,得出合理的結論,對解決交通安全問題提出更合理、有效的治理措施。
從對這一問題的探究中,可以感受到數據獲取與分析的重要性,正如《大數據》一書中談到的,信息公開與及時披露,不僅能夠讓民眾可以方便地進行社會監督,還可以吸引大批對相關問題感興趣的人參與到政策的制定中來。足夠多的眼睛,將會使各類問題無所遁形,解決問題的細節可以被充分討論,好的解決方案將被提出,形成“政策競爭”。
將各類信息從相對獨立封閉的小空間內釋放出來,會觸及到信息佔有方的部分利益,從而遇到障礙,在美國也曾發生過類似情況,各部門都會強調信息不能外泄的理由,而看不到信息釋放后的積極效果。這需要通過制度建設和落實來加以推進,既要使人們理解信息公開的重要意義與價值,也要採取措施清除妨礙信息獲取的各種藩籬與障礙。
(作者是中國氣象局副局長)
《 人民日報 》( 2014年01月25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