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觀點頻道熱詞庫>>公共議題庫>>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講話

  

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推動持續健康發展

——深刻領會習近平同志關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講話精神

李鴻忠

2013年09月17日00:00    來源: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圍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今年7月21日至23日,習近平同志在湖北考察時特別要求我們努力把湖北建設成為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爭取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走在全國前列。習近平同志的重要講話和論述,為我們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迫在眉睫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戰略任務。習近平同志強調,“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大勢所趨,刻不容緩。國際競爭歷來就是時間和速度的競爭,誰動作快,誰就能搶佔先機,掌控制高點和主動權﹔誰動作慢,誰就會丟失機會,被別人甩在后邊。”這一重要論述充分表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意義重大、迫在眉睫。

  這是應對國際經濟形勢深刻變化的必然選擇。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經濟進入新一輪調整期,全球經濟在大調整大變革中出現一些新趨勢,對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形成了巨大壓力。一方面,全球經濟格局和供求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外部環境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給我國經濟發展模式帶來深刻影響﹔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大大推動了世界產業變革與結構調整,給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帶來重大機遇。我們隻有主動適應外部環境變化、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贏得優勢、贏得主動。

  這是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內在要求。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是新一屆中央政府的重要施政目標,是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經過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這突出表現為:高度依賴國際市場,對外貿易順差過大﹔高度依賴投資拉動,消費率偏低﹔高度依賴第二產業拉動,產業結構不合理﹔高度依賴物質投入和資源消耗,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解決這些問題,迫切需要推動我國經濟從速度型發展向質量型發展升級,實現發展動力的轉換、發展模式的創新、發展路徑的轉變、發展質量的提高。

  這是湖北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近年來,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發展速度始終較快,發展質量不斷提高,發展后勁明顯增強,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制約湖北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深層次矛盾還比較突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還非常艱巨。這主要表現為:產業結構亟待優化,農業大而不強,工業偏重型的結構沒有大的改觀,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投資拉動型的增長特征明顯,經濟外向度不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於投資﹔能源資源匱乏與能源資源消費大省的矛盾突出﹔等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湖北實現跨越式發展目標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

  多管齊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經濟發展方式是經濟資源配置方式、發展要素組合方式以及經濟運行調控方式的集合,是一個涉及經濟體制、經濟結構、經濟組織的有機系統。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須運用系統思維,多管齊下。

  以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為主攻方向。習近平同志指出,“黨的十八大強調要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要求的是尊重經濟規律、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速度,要求的是在不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優化經濟結構中實現增長。”“要深化產業結構調整,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積極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信息產業發展,大力發展節能環保和新能源產業,推動新興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發展。”這些重要論述表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以遵循市場規律為前提,以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為抓手,以調整產業結構為首要任務,以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為主要內容,加快形成支撐質量型發展的新的經濟發展方式。

  以深化改革為強大動力。習近平同志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向全黨發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動員令,表明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堅持和推動改革開放的堅定決心。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會議上,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加強宏觀思考和頂層設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同時也要繼續鼓勵大膽試驗、大膽突破,不斷把改革開放引向深入”,表明了深化改革必須統籌謀劃、協同推進。今年7月,習近平同志在湖北考察時強調,必須處理好“五大關系”、“六大問題”,為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指明了方向。這些重要論述表明,深化改革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必須以深化改革為抓手,加快破除制約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

  以建設“兩型社會”為著力點。習近平同志提出“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的重要論斷,強調越過生態紅線要終身追究責任,為落后的經濟發展方式敲響了警鐘。在湖北考察工作時,習近平同志強調,“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是我國發展的必然要求,全社會都要提高認識,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並要求我們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這些重要論述表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建設“兩型社會”、生態文明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建設“兩型社會”、生態文明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方向和目標,兩者密切聯系、有機統一。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同志指出,要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隻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要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這揭示了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的緊密關系,體現了中央對民生工作的高度關注。習近平同志強調,要在全體人民共同奮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權益,讓全體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這些重要論述表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

  著力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新突破

  習近平同志在湖北考察工作時的重要講話,為湖北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指明了方向。我們要按照習近平同志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競進提質、效速兼取”的總要求,牢牢把握綠色GDP和民生GDP兩個要點,著力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新突破。

  深入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力爭在發展動力上取得新突破。習近平同志在湖北考察時指出,應對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戰,關鍵在於全面深化改革。湖北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首要的是打開思想解放“總開關”、增強改革開放總動力,充分發揮綜合優勢。我們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開思想解放的閘門,以更大勇氣和魄力推進改革開放,把湖北的比較優勢、核心優勢及潛在優勢充分激活、真正用好。堅定不移地加大改革力度,突出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在全省上下形成以深化改革帶動創新發展的鮮明導向和濃厚氛圍。積極搶抓機遇,以開放的視野承接產業轉移,以開放的姿態打造市場樞紐,以開放的胸懷深化區域合作,以開放的環境聚集發展資源,使擴大內需前沿、國內市場樞紐的核心優勢得到充分發揮。

  全面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力爭在發展模式上取得新突破。習近平同志在湖北考察工作時指出,“一個國家只是經濟體量大,還不能代表強。我們是一個大國,在科技創新上要有自己的東西。”湖北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把創新驅動作為發展的核心戰略,加快推進“創新湖北”建設。我們要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市場主體結構,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努力形成創新驅動為主、擴大內需為主、現代產業為主的發展新格局。不斷創新資源要素聚集整合的方式、方法,大力推動要素資源由零星聚集向集中匯聚轉變、由企業模式向產業模式轉變、由本土導向向全球導向轉變,在現有基礎和存量上乘以科技創新的系數,努力實現資源要素向發展能量的“核裂變”。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完善科技創新評價標准、激勵機制和轉化機制,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市場化,變科技人才優勢為現實生產力。

  加快推進“四化”同步發展,力爭在發展路徑上取得新突破。推進“四化”同步發展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路徑。我們要利用好已有的物質基礎、現實機遇、自然條件,充分發揮工業、農業、科教、區位、文化等方面的比較優勢,加快推進“四化”同步發展,力爭把湖北建設成為“四化”同步發展示范區。率先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形成全新的技術、全新的產業和全新的生產方式。率先推動工業化與城鎮化良性互動,按照產城融合、以業興城的思路,促進產業集群、城鎮布局和人口分布相銜接,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率先推進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充分發揮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引擎作用,以城鎮化的推進促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發展,逐步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

  深入推進“兩型社會”建設,力爭在發展質量上取得新突破。習近平同志在湖北考察工作時要求我們,“著力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取得新成效”。湖北是生態大省,肩負著建設“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重任,又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和三峽庫區所在地,推進“兩型社會”建設試驗、建設生態文明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我們要堅持先行先試,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兩型社會”建設的政策措施,完善生態補償、項目環評等長效機制,努力使“兩型社會”體制機制創新走在全國前列。通過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有效破解資源環境瓶頸制約,堅決落實國家淘汰落后產能的各項政策措施。

  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力爭在發展成果共享上取得新突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我們要統籌抓好教育、醫療衛生、就業、住房、社會保障、食品藥品安全等方面的工作,在改善民生上下真功、出實招。做到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相結合,不遺余力地保“底線民生”,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真正重視群眾訴求,暢通群眾訴求渠道,妥善處理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讓群眾有意見能夠得到表達、有怨氣能夠得到化解、有問題能夠得到解決,最大限度地消除怨氣、增加和氣,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作者為中共湖北省委書記)


  《 人民日報 》( 2013年09月17日 07 版)

分享到:
(責編:王倩、文鬆輝)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