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人民日報青年觀:“小清新”泛濫的隱憂

范正偉

2013年12月31日03:23    來源: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要說時下最熱門的審美符號,“小清新”無疑是一個。網上網下,隨處可見小清新,無人不知小清新,有“80后”處皆有小清新。以至於還產生了另一個群體——“最煩小清新”。

  什麼是小清新?很難給出一個完整定義。歲月靜好、45度天空、白色棉裙、帆布鞋、LOMO相機、腳丫特寫……是其外在具象,體現了簡單、天真、與世無爭的姿態。而一個隻可意會的“小”字,一則表明它是年輕人的專屬,一則標識它是小眾的、低調的甚至自我的。

  “《董小姐》火了,可是我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去年都開始聽宋冬野了,到現在人人都聽宋冬野,本來一個屬於自己的東西被人發現了,我不喜歡我喜歡的東西被別人喜歡……”這或許可以體現一些“小清新”們看世界的獨特姿態。

  “小清新至少毀了兩個作家,一個村上春樹,一個張愛玲﹔至少毀了兩個家居用品店,一個宜家,一個無印良品﹔至少毀了兩件物什,一個單反,一個帆布鞋……”這大概可以反映一些“最煩小清新”們的復雜心情。

  事實上,無論小清新還是“最煩小清新”,追求的都是某種專屬“清新”,都不希望自己的“清新”被大眾化、通俗化乃至庸俗化。許多“最煩小清新”往往脫胎於“小清新”,因為見不得自己喜愛的事物被程式化而站到了事情的對立面。然而,在追求獨特與小眾上,二者又有什麼本質不同?

  在小清新的世界裡,生活中的壓力種種遁形了,零碎的情感和生活感悟,代替了對真實社會的感知。其背后則是社會轉型期年輕一代的特定境遇,由於社會變遷,從求學、就業到成家,他們都面臨著更多壓力。通過“小清新”的形式,他們尋找安頓身心、讓自己放鬆的方式,並以此實現對生活的一種“柔軟反擊”。

  小清新的流行,當然體現了年輕人對個性的追求。只是,受制於各種現實因素,尤其是生活經歷、文化水平的制約,許多人對個性的認識止於表層。有時候,追求個性卻變成了盲目模仿,最終失去自我,也讓“個性”變得千篇一律。就此而言,一些都市小清新們的白色棉裙,與鄉村“非主流”少年們的濃妝彩發,在理解個性方面並無二致。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小清新並非年輕人的專利,呈現出異化、標簽化的趨勢。“斜上45度角”的觀望姿態下,視角比視野更重要,細節比整體更奪目,自我比社會更迷人……一些作品遭受質疑,就在於隻有私人化的情感,沒有觀照現實的情懷﹔一些討論變得“一地雞毛”,就因為隻有個人好惡,沒有價值判斷。失去了時空坐標,抽掉了歷史厚重,某些“知識分子”成了“姿勢分子”,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另類小清新?

  寫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米蘭·昆德拉說過,“我們每個人都生存在自我與現實的對立之中,我們都需要在現實環境中實現自我。”與文青、憤青、小資一樣,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小清新終歸會走向歷史。但它所依托的現實背景、所展現的個性追求、所表達的觀望姿態,卻是值得我們認真面對、長久思之的。


  《 人民日報 》( 2013年12月31日 18 版)

分享到:
(責編:耿聰、王倩)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