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2月18日電 12月3日,廣東省陸豐市一名18歲的高中生琪琪因被“人肉搜索”而投河自盡。
據警方通報,琪琪曾於前一日到一家服裝店購物。但沒過多久,她購物時的監控視頻截圖就被店主蔡某發布到微博上,並配文稱其是小偷,請求網友進行“人肉搜索”。
很快,琪琪的姓名、所在學校、家庭住址和個人照片均被曝光,同學朋友指指點點,網上的辱罵之聲不絕於耳。琪琪不堪重負,決絕而去。
一個少女的離去,很多人惋惜悲痛,並對發帖者和參與“人肉搜索”的網民進行指責。但是,面對不時上演的類似悲劇,反思並不應該止步於指責。
網絡進入微博時代后,網民的聚合性和參與性大大加強。一個車牌,一張照片,一個電話號碼,一句話,一篇日記……諸如此類的蛛絲馬跡,經過網民不斷拼接、組合、加工,就可以於億萬人中找到某個特定的人並“解剖”他。
而在網上發動這樣一次掘地三尺的“人肉搜索”,沒有任何門檻,往往是一些無憑無據的猜疑指控,就會帶來花樣百出的侮辱詆毀。一旦這類信息出現在互聯網上,就有被復制傳播的可能性,即使刪除原帖,后續的傳播行為也無法得到有效地控制。
實際上,在事件發生后,涉事店主的微博名已重新更換,刪除了指稱小偷的視頻,但轉發及相關的評論仍然多達七百多條,造成了琪琪自殺的嚴重后果。
在新浪微博網民“北城以南的風”看來:“所謂‘人肉搜索’,看似主持正義,實則窺探隱私,說穿了就是人類好奇心的陰暗面,是對虛擬世界權力的貪欲。”網絡的匿名屬性使得那些參與其中的網民降低了自我約束能力,很少會有“言責自負”的顧慮,常常在“審判”他人時不問事實、証據,在“懲罰”他人時無視道德和法律。
人人參與的結果就是人人都不負責,到底是哪一根稻草最后壓垮了駱駝,誰知道呢?每個人都會想:我隻說了一句,肯定不是我。
正因為如此,更多的網民認為,悲劇背后的“幫凶”應該被追責。網民“豬油鹼”就說,“應該是那些憑著一面之詞對女學生攻擊的人,更應該被追責。就如同現在去店主微博裡狂罵的那些人,這些人才是最可惡的。”
現在,主管部門已經“亮劍”,那麼,千千萬萬的普通網民更應該站出來,堅決地對“人肉搜索”說“不”,抵制“人肉搜索”等網絡暴力行為。網民是互聯網的主人,每個人都應該關心它、愛護它、建設它,都應該自覺抵制“人肉搜索”,讓這樣的暴力行為在網絡上徹底絕跡。這既是在保護別人,也是在保護自己。
網絡空間不能無法無天。讓“人肉搜索”在網上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才能打造一個清明有序、人人受益的網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