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童言無忌,現在卻要對孩童行為時刻警惕和關注,這既是社會情態復雜化的客觀產物,也是對人類理性的考驗。逝去的孩子在看著我們
隨著11月25日重慶長壽“女童毆打男嬰”事件的持續發酵,這起由未成年人引起的慘劇已經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一時間,各種評論、觀點、看法鋪天蓋地:激憤者有之,呼吁冷靜者也有之﹔研判法律制裁途徑的有之,探析女童心理原因的也有之,一起個案再次演變為社會公共事件。
無獨有偶,多年前英國也發生了一起類似案件。1993年2月12日,兩歲的詹姆士·巴爾杰在等待母親購物時被兩個年僅10歲的男童羅伯特和喬恩帶到一條鐵道旁施虐,造成小詹姆士被虐致死。死后,兩惡童還把小詹姆士的尸體放在鐵軌上,用石板蓋在他流血不止的頭上,希望造成被火車碾軋身亡的事故假象。案件偵破后公布的殘忍事實,引起全英國社會的強烈震動。盡管警方在逮捕兩名嫌疑人后出於保護未成年人的考慮用“男孩A”和“男孩B”來代替,但憤怒的英國民眾還是無法接受這樣的處理,不斷向司法機關施加壓力。最終在臨近審判時,迫於外界壓力,主審法官公布了兩名被告人的真實姓名。此后,新聞媒體開始不斷爆料兩被告的家庭背景和成長經歷,進一步引發了社會關注。
1993年11月1日,此案在普雷斯頓皇家法庭開庭審理。當日便有近500名示威者在法庭外要求重判凶手。在庭審中,兒童精神病專家認定被告“完全具備分辨是非的能力”。盡管兩被告在庭上未做任何回應,但憑借確鑿的証據,法官莫蘭最終認定二人所犯謀殺罪名成立,均判處8年監禁,二人就此成為英國現代史上年紀最小的殺人犯。之后,英國的首席法官泰勒勛爵將二人的刑期增至10年。但這仍不能平息輿論的憤怒。英國《太陽報》將一份有2.8萬個簽名的請願書提交給時任內政大臣邁克爾·霍華德,霍華德不得不將兩人刑期再次增加至15年。
2001年,在歐洲人權法院的司法干預下,二人提前結束了監禁,以全新的匿名身份回到社會開始新的生活。但當喬恩的真實身份被意外泄露遭到嚴重生命威脅向司法機關申請轉移時,司法機關卻再次發現喬恩此前在網上傳播並下載兒童色情信息的行為,使其再次入獄。
兩起案件,盡管案情驚人地相似,卻出現了迥異的結果。在未成年人心智成熟越來越早、心理問題日趨嚴重的今天,這種案件雖然空前,卻無法保証一定絕后。當慘案發生后,應該從中進行怎樣的反思和探索,方能杜絕慘劇重演、告慰死者靈魂?
是否需要重新思考刑法絕對不負刑事責任年齡制度?刑法對於14歲以下的未成年人設置了絕對不負刑事責任年齡制度,無論其實施何種犯罪行為、造成了怎樣的結果,都不受刑事處罰。這種絕對不罰的制度,雖體現了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但同時造成了對被害人的巨大不公。刑事處罰的缺位,還可能造成行凶者家屬的冷漠,比如此次重慶女童毆打男嬰案中女童父母遲遲未到的道歉就是典型體現。
是否需要在等待基本正義得以伸張后再表達寬恕之情?在重慶女童毆打男嬰案發生后,輿論中出現了一些呼吁寬容的聲音,理由在於該女童自身也是“遭受父母打罵”的受害者,況且被害嬰兒家人也有責任。寬容是社會的祥和之氣,本來應該提倡。但在事件本身並未完結、女童父母甚至未正式道歉的情況下就匆匆呼吁寬容,未免滑向了偽善或矯情的邊緣。寬容也需要有基本的是非對錯,也需要在正義伸張的基礎上再來表達,因此,在類似惡性案件的行為人及其監護人未受法律制裁前,表達寬容不合時宜,隻能對被害人造成二次傷害。
是否需要建立針對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監測機制?在當今社會,網絡信息鋪天蓋地、物質誘惑潮涌而來,未成年人極易受到各種思想、觀點的影響從而產生心態的異化。面對尚未正式啟程的人生道路,未成年人遭遇心理疾病的危害更為長遠和深刻。因此,應該以此案為契機,呼吁建立針對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監測機制,密切關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減少甚至杜絕類似慘劇再度發生。
常言道,童言無忌,現在卻要對孩童行為時刻警惕和關注,這既是社會情態復雜化的客觀產物,也是對人類理性的考驗。如何才是適宜的處理,目前沒有定論,只是希望社會時刻牢記小詹姆士以及這次電梯男嬰的可愛面容,時刻告誡自己:逝去的孩子在看著我們。
(作者單位: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