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翔
近日,有媒體調查了星巴克在四個國家的售價,中國居首位,不僅高於美英發達國家,甚至比發展中國家印度也高出一倍。報道一出各方關注,有人認為,星巴克在中國成了“土豪”,謀取暴利﹔也有人認為,這是市場行為,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星巴克究竟應該賣多少錢,這其實只是一個商業問題,但為什麼中國的消費者能夠接受這個高價,卻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正如有網友所說,除了星巴克等咖啡館之外,你能找到其他交通便利、品質如一、環境靠譜、服務到位、價格適中的地方聊天、談事、閑坐麼?總不能把人約到沙縣小吃吧?
其實,我們稍微回憶一下星巴克的歷史就可以發現,這家連鎖咖啡館只是上世紀70年代成立的一家年輕企業,與我們本土的許多“百年老店”相比,隻能算是一個“小弟弟”。但之所以星巴克能把一種古老的飲品,發展到與眾不同的、持久的、有高附加值的品牌,與其剛開始創業時堅守的“體驗文化”和獨特的營銷手段分不開。星巴克的成功並不在於其咖啡品質的優異,輕鬆、溫馨氣氛的感染才是星巴克制勝的不二法寶。
面對著海外連鎖餐飲業的大舉進入,我們的餐飲企業希望通過商品價格的優勢與其競爭,而沒有看到其成功的實質,其結果就是許多本土品牌雖然靠著低價策略佔得了一時的市場,但最終還是沒有贏得大多數的消費者。就拿上世紀90年代初成立的“榮華雞”來說,成立之初,其在上海聲譽日隆。據有關資料顯示,剛成立的兩年內,累計營業額達1500萬元,但到了2001年,“榮華雞”在與肯德基的較量中逐漸落入下風,並逐步退出了市場。
類似“榮華雞”這樣的潰敗,在本土快餐業的發展中,並不是個例。說到底,產品價格只是一個表面現象,在其背后有很多深層的管理方面的東西。近年來,本土餐飲連鎖業的發展掀起了又一波高潮,特別是像“沙縣小吃”這樣的品牌爆炸式增長,欲與海外品牌爭奪市場,但感覺昏暗的鋪面、表情木訥的服務員、看似油乎乎的桌椅似乎已經成了本土品牌的通用標簽。雖然價格上的優勢確實吸引了一部分人,但在中高端的餐飲領域,卻很難為消費者所接受。
全球一致的管理、品質和口味,是海外連鎖快餐業成功的基礎,而讓食物變成一種生活體驗,讓消費者自覺很時尚,很文化,是它們成功的精髓。當我們走進這些店的時候,或許並不是為了解渴或者解決飢餓問題,更多地或許只是追求一種感受。究竟是應該賣產品,還是賣文化,對於像沙縣小吃這樣的本土品牌來說,真的需要花時間好好思考。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