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北京晚報:網絡環境干淨之后

蘇文洋

2013年09月12日15:37    來源:北京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網絡環境干淨之后

近日各地公安部門打擊網絡謠言力度之大,應當說是中國有了互聯網以來最給力的一次。各地媒體都有報道,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找報紙或上網去看,這裡不必一一羅列戰果。

十個手指頭不一般長。各地對謠言的界定自然也不完全相同。比如,四川某地把“攻擊韓寒”或炒作某本小說也當作“謠言”,我就不以為然。《新京報》8月31日一篇評論談到這樣一個案例:8月29日,“宿州碭山公安在線”發布消息,26日,310國道碭山段發生車禍,10死5傷。事發后,網友於和玉發微博稱,事故造成16人死。碭山警方認定,該網友是造謠、傳謠,處以拘留5日。這個消息引起網民熱議,從何謂謠言到如何防止公權力濫用,網民進行了一次認真而又充分的討論。在討論過程中,碭山公安知道自己搞錯了,及時糾錯,撤銷行政拘留處罰並致歉。網民在公安致歉下面紛紛跟帖,多為肯定夸贊之詞。這說明大多數網民非常包容、寬容,並沒有抓住公安的錯誤不放。

不實之詞不一定都是謠言,也不一定都對社會或他人造成危害。多說了幾個死人數字算是謠言,少說了幾個數字算不算謠言?按照這樣的邏輯抓人,社會還不亂套了?應當反對“誣陷不實之詞”,也就是無中生有,捏造事實,陷害他人或攪亂社會。必須嚴格界定謠言與非謠言﹔即使是謠言,也需要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依法打擊,不能搞運動式的打擊,這方面的教訓已經太多了。

網絡平台過去眾聲喧嘩、魚龍混雜、泥沙俱下。謠言經過打擊之后,網絡環境干淨了,一改過去人們對網絡上的東西將信將疑、半信半疑或全然不信,更多的人開始增加了對網絡消息的信任度。我以前不上網,一是嫌耽誤時間,二是嫌假貨太多。我寫評論,消息來源99%以上都是來自傳統媒體,哪怕是網上最先曝出的消息,我也願意看到傳統媒體記者核實后的報道。不是說傳統媒體的報道百分之百正確無誤,而是這裡有專業與非專業的區別,也有讀者對不同媒體的不同要求。今后是否可以對來自網絡媒體的消息放心了呢?隻能說放心多了,百分之百放心的事情大概從來沒有過,誰也不能打網絡上不再有謠言的包票。

網絡上謠言越來越少,可信度日益提高,一方面增強了網絡媒體宣傳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對傳統媒體也帶來了新的挑戰。長期以來,很多傳統媒體是吃的對網絡媒體消息“避謠”的飯。網絡媒體出現一個人們關注的新聞,傳統媒體記者以專業的態度求真求實,加以小心求証,如像胡適說過,大膽假設,小心求証。傳統媒體記者幾乎不敢像網絡媒體那樣“大膽假設”,更多的是從事“小心求証”的工作。一旦網絡媒體也學會了“小心求証”的本領,可想而知,傳統媒體未來面臨的競爭壓力山大。

網絡上沒有謠言后,對各級政府部門的工作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過去有些網絡消息人們隻當娛樂新聞、八卦新聞去看,今后則可能會更認真地加以對待。如果各級政府部門還像以前那樣對待網絡消息,很有可能誤了公關時機,釀成大禍。凡事有一利則有一弊。我們需要在勝利的時候,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過於陶醉在已經取得的勝利中,卻有意無意地忽略新的問題和新的挑戰。如果我們不是這樣認識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很有可能吃大虧。

分享到:
(責編:石冰心(實習生)、文鬆輝)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