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觀點專題>>打擊網絡謠言,共守“七條底線”>>法律如何界定“網絡誹謗”等犯罪行為

明知誹謗提供幫助以共同犯罪論處

2013年09月10日02:28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司法解釋明確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尋舋滋事、敲詐勒索、非法經營等犯罪的共同犯罪內容,此外,還明確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尋舋滋事、敲詐勒索、非法經營犯罪與其他犯罪的數罪問題及其處罰原則。

  ■ 《解釋》摘錄

  司法解釋第八條規定,“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尋舋滋事、敲詐勒索、非法經營等犯罪,為其提供資金、場所、技術支持等幫助的,以共同犯罪論處。”對於行為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犯罪,同時又觸犯其他罪名的,司法解釋第九條規定,應當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 解讀

  不知他人犯罪幫助不違法

  最高法新聞發言人孫軍工介紹,行為人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尋舋滋事等犯罪活動,而為他人提供資金、場所、技術支持等幫助,與他人共同完成相關犯罪活動,符合誹謗、尋舋滋事等犯罪構成要件的,應承擔相應刑責。需要強調的是,為貫徹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做到罰當其罪,防止擴大打擊面,本條明確規定,追究提供資金、場所、技術支持等幫助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必須以其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尋舋滋事、敲詐勒索、非法經營等犯罪為前提。如果對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相關犯罪活動不明知,即使客觀上起到了幫助作用,也不構成犯罪。

  ■ 縱深

  司法解釋是如何產生的?

  昨日,最高法、最高檢聯合對外發布了《關於辦理尋舋滋事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司法解釋》。這是今年以來,最高人民法院參與制定的第17部司法解釋。司法解釋是法律解釋的一種,一般是指司法機關對審判和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所作的具有普遍司法效力的解釋。

  內容

  須與上位法內容一致

  1981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規定,全國人大賦予司法機關司法解釋權,最高法和最高檢分別就審判工作和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問題進行解釋。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已初步建立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立法體系。然而,在這一發展過程中,由於立法不健全及一些基本法律的缺乏,特別是由於立法者一直採用“宜粗不宜細”的原則制定法律,從而使許多法律條文過於原則、抽象,立法滯后和操作性不強的特點突出,由此給法院適用法律造成了困難。與此同時,由於全國人大立法任務繁重,很難加強對現有法律進行解釋。

  面對這種狀況,制定司法解釋成為最高法的主要工作職能之一。記者了解到,最高法司法解釋制定工作主要由最高法各個業務部門完成。在制定過程中,由於司法解釋的主要功能是對於上位法律進行有效補充,因此,在制定時,司法解釋的內容必須與上位法律的內容保持一致,並做到對上位法條款進行具體細化,增強法律在司法實踐中的可操作性。

  流程

  調研征求意見后再起草

  最高人民法院有關人士告訴記者,制定司法解釋與當今司法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密切相關。隨著社會的發展,司法實踐中法院會遇到目前法律和相關法規沒有涉及或規定較籠統的情況,對於這些新情況,地方法院會立即上報至最高法,由最高法制定司法解釋。

  一般來說,制定一部司法解釋首先要進行調研,調研后由起草團隊征求各方意見后進行起草。起草后,起草團隊還要征求相關部門、學界和社會相關人士的意見,最后出台。一般來說,一部司法解釋的制定過程需要1年到2年的時間。

  以《關於辦理尋舋滋事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司法解釋》為例,最高法新聞發言人孫軍工介紹,這部司法解釋進行了1年多的調研,廣泛征求了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其他司法機關、專家學者等社會各方面的意見,並借鑒其他國家通行的法律規制原則,經反復研究論証后,分別經過最高法審判委員會第1589次會議和最高檢第十二屆檢察委員會第9次會議討論通過后才最終完成。

  規模

  最高法四年制定132部

  記者從最高法了解到,從2010年至今,最高法一共制定了132部司法解釋,平均每年制定30余部。比如,近年來,食品安全犯罪高發,今年5月,最高法、最高檢制定了《關於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隨著環境污染事件逐步進入公眾視野,今年6月,最高法、最高檢制定了《關於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這些司法解釋的制定從法律層面上對新形勢下的各類犯罪起到了有力的威懾作用。

  本版稿件/新京報記者 邢世偉

(來源:新京報)

分享到:
(責編:王倩、文鬆輝)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