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鐵男被實名舉報,能源局曾一度稱污蔑﹔夜店“歡迎”局長光臨,官方稱惡作劇﹔視頻揭穿治超辦用拳“文明執法”﹔公務員現不雅照,執法局否認是其工作人員……日前,新華社記者梳理出一些官方“先否后肯”的怪現象,希望能引起一些不注重多聽、多看、多調查,遇事善於說謊、急於否認的相關部門重視(9月7日《新京報》)。
全國公安機關開展集中打擊網絡有組織制造傳播謠言等違法犯罪的專項行動,讓一批制造轉播謠言的“網絡大謠”相繼落網,人們在對國家出重拳治理和淨化網絡表示稱贊時,自然也會想到政府部門的官員撒謊。稍稍關注媒體報道就不難發現,隻要一個地方被曝出某種負面消息,在隨后的媒體求証中,很難見到當地官員“實話實說”,要麼回避、要麼搪塞,要麼干脆否認,面對公眾公然撒謊,甚至還能倒打一耙說輿論造謠。去年12月6日,記者羅昌平連發三條微博,實名舉報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劉鐵男學歷、經濟等問題時,國家能源局回應稱,上述消息“純屬污蔑造謠”,還稱:我們正在報案、報警,將採取正式的法律手段處理此事。今年8月8日,劉鐵男被開除黨籍,並被行政開除,涉嫌犯罪問題移送司法機關處理。但包括國家能源局和其他案件中最初發布“官謠”的新聞發言人基本都沒有了下文。
正如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所表示的那樣,一個掌握著國家行政權力的機構如果有意來撒謊或者通過發布虛假信息來維護小團體的利益,這種危害將遠大於缺乏根據以訛傳訛的“民謠”。
如果說“網絡大謠”們制造散布謠言是為了獲取名利,政府官員公然撒謊這是為了維護政府部門虛假形象,“網絡大謠”們制造散布謠言是危害社會,政府官員撒謊更是損壞政府公信和形象,兩則對比起來是“半斤對八兩”。
更值得注意的是,網絡上很多謠言本身就源自政府部門的信息不透明和官員的撒謊所致,官員對某些突發事件或曝光的問題遮遮掩掩不說實話,就難免引發各種猜測,出現不同“版本”,進而引發謠言滿天飛。
今年5月22日,一條名為“項城一官員高調現身鄭州娛樂場所”的微博被瘋狂轉載。項城市相關部門回應稱,項城市田姓局長、副局長有六七位,但這些局長21日都沒有到鄭州出差。當地還回應稱,可能是一場惡作劇。筆者注意到,正是當地這一明確否認,引發網絡上各種猜測,甚至有網友要發起“人肉”。28日,當地稱經過調查,事件主角確實為項城市工商局副局長田洪志並已被免職。網上各種“謠言”才迅速消失。
網絡有組織造謠傳謠無論出於什麼目的都是違法犯罪行為,需要常態化的打擊與整治,但我們更不能忽略了政府官員撒謊的危害,官員撒謊不僅僅是個人品德問題,更關系到政府的誠信與形象,甚至是演變成網絡謠言的根源,同時,官員撒謊也與“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相違背。正如專家分析指出,本來“官謠”回應的就是公眾對事實的質疑,而採取蠻橫的欺騙、否認態度,不僅無法滿足公眾對於真相的渴求,反而會加深公眾的疑慮和不信任﹔另一方面,發布“官謠”的官員,也就意味著他所掌握的行政權力和執政方式都背離了執政權力本身的運行方向。這對社會造成的危害將是十分嚴重的,更傷害了政府自身的公信力。所產生的潛在危害甚至比“民謠”更大,更難以徹底從思想深處鏟除。
因此,打擊網絡謠言,不僅不能任由“官謠”游離於法規制度之外,甚至更應當從治理“官謠”做起,正人先正己,打鐵尚需自身硬,隻有從嚴懲治“官謠”,才能夠彰顯依法懲治謠言的堅定決心,才能改夠更好地治理網絡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