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兒要說的詞是“無奈”。 “無奈”有多解,一解謂“無可奈何”,如《戰國策·秦策二》:“楚懼而不進,韓必孤,無柰秦何矣!”﹔一解為“猶可惜”,用於句首,表示由於某種原因而不能實現預期的願望或意圖,如宋代張元干《念奴嬌》:“笑拈黃花,重題紅葉,無奈歸期促。”今天說的幾件事兒都與“無奈”有關。
無奈的風骨
“請站在后面的觀眾往前移,不要怕坐官員的位置,他們來遲了,就應該站著聽。”日前,廣州南國書香節,學者易中天“探尋歷史真相之旅——中華根”的講座現場,觀眾擠滿了整個會議大廳,很多觀眾不得不站著聽,但會議廳最前幾排的“留座”卻稀稀拉拉沒坐幾個人,見此情景,易中天如是說。
有網友評論,易中天的一番話說得好,既直斥個別官員的特權意識,又體現了知識分子的風骨。但也有網友評論,在“官本位”盛行、特權意識濃厚的當下,易中天的斥責雖然酣暢淋漓,但卻略顯無奈,因為這斥責既無法改變特權意識濃厚的現實,也無法拉近干群關系。
換個角度想,或許留座的行為本身並不是官員的刻意要求,而是組織者的常規安排,但正是這種已然成為“常規”的安排,恰恰體現出“官本位”的根深蒂固。其實,組織者完全不必特意為領導安排特權座位,讓領導以普通聽眾的身份參加,反倒更彰顯對文化與知識的尊重。
還記得劉備三顧茅廬時,見諸葛亮正午睡,於是他不敢驚動,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尊重知識,不正應如此嗎?
無奈的渴求
“如果是當官的,處級干部以上,而且要有實權的,科級以下免談﹔如果是開廠,開公司的,要資產在一千萬以上,一千萬以下免談。”這不是征婚廣告,也不是相親要求,而是一位父親在網上發帖為女兒找干媽的要求。
初見這條帖子,絕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可笑又可氣,如此苛求,既匪夷所思,又利欲熏心,有附庸權貴、攀龍附鳳之嫌,更有看似為女兒謀福利,實則以女兒做交易的用意。但后經網友了解,發帖人身患殘疾且疾病纏身,無奈之下方出此下策,希求為女兒謀得后半生的幸福。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此番發帖倒確為無奈之舉了。可在這無奈的渴求背后,我們似乎還能解讀出更深層次的一絲無奈。當官,有實權即等同於衣食無憂,資產過千萬即等同於可處於社會階層的上游。如此權力至上、金錢至上的觀念,不僅僅是這位身有殘疾的父親一人所有,怕是在許多人的心目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
如此說來,這篇征帖彰顯出的,到底是這位父親一人的無奈,還是社會的無奈呢?
無奈的早熟
“初見有女,白衣長發。顧盼笑兮,於心自喜。自比之后,念及心動。一日不見,如三秋兮。”日前,某家長在網上晒出還在上小學的女兒收到的一封情書。這封情書以古文寫成,盡管還不時流露出頑皮童態,“右后劉小眼,上課之時屢屢窺覬於你,其心有奸。前座王胖,無事回頭,詐獻殷勤,非奸即盜之心若揭。危乎!捉急哉!”但整封信文採飛揚,熟練使用詩經句式。
小朋友的文採令人嘆為觀止,可小朋友的早熟也多少令人無奈。
孩子的早熟已非初見。去年一位名為“六年級二班—王樂樂”的網友曾晒出題為《你》的作文,寫給即將分別的心儀的女孩子。“你走了,我沒什麼好送給你,河邊也撿不到一顆像心一樣的石頭”、“去以前常去的地方吃飯,我還是會點兩個人吃的量,雖然有點多,但總有一天會吃完,因為會習慣沒有你,因為我會長大。”感情之豐富與飽滿與成人無異。更有小學教師晒出學生作文,“以后一定要找2005年以前的男人,年齡大靠得住。現在的小男生都喜歡喜羊羊與灰太狼,太幼稚了,真的傷不起,唉!”老師無奈寫下評語“感情生活比老師還豐富,老師才是真傷不起!”
隨著文化產品的日益豐富和媒介手段的日益發達,當今的小孩子似乎越來越聰明,卻也越來越早熟。時代的變化給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何應對難題,正確引導孩子心靈的健康成長,顯然需要教育一線工作者們付出更多的智慧和心血。
(吶 言)
《 人民日報 》( 2013年08月29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