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觀點專題>>打擊網絡謠言,共守“七條底線”>>各方評論

網絡與傳統媒體應攜手辟謠

余飛

2013年08月26日12:59    來源:法制日報——法制網    手機看新聞

  □構建聯合平台阻擊網絡謠言 

  本報記者余飛

  前不久,網絡上出現一篇名為《一個中海油領導的荒淫無度的生活》的舉報帖,迅速在各大論壇和微博上走紅。舉報帖稱,中海油海南公司的總經理文偉濫用職權並包養小三,生活極其淫亂。舉報帖還附有多張打有馬賽克的圖片為証。

  該網帖一時間成為網絡熱點。7月29日,搜狐網“謠言終結者”欄目在這一消息標題上蓋上“終結”的印章,証實這一網帖為謠言。“謠言終結者”辟謠的理由是:經部分媒體記者核証,舉報帖中出現的暴露圖片,早已在互聯網上流傳多年,系舊圖冒用,並非外泄的私人照片。同時,多名網友証實,這組暴露圖片最早源自色情網站。

  同一時間,《法制日報》視點版“網聞尋真”欄目也開始對這一網帖進行求証,記者幾經輾轉,聯系到網帖中的被舉報人文偉。文偉向記者証實,網帖列舉內容不屬實,系遭人誹謗,且網帖中的艷照都是之前在網絡上流傳經過平面設計工具PS而來的,他已經向海南省海口市公安局報案,並且把艷照來源的網址以及原圖交給了警方。記者繼續向海口市公安局求証得知,金貿派出所已經受理此案。

  類似這種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同時關注一個網絡熱點,並進行求証的事例還有不少。

  今年6月初,“中國每年失蹤兒童不完全統計有20萬人左右,找回的大概隻佔0.1%”的消息被廣泛傳播,而信源則是“據統計”。這一消息引發公眾對打拐工作的關注,同時也造成了一定的社會恐慌。

  這一消息是否屬實?6月3日,《法制日報》視點版“網聞尋真”記者向公安部打拐辦主任陳士渠求証。陳士渠告訴記者,這些數字純屬謠傳,他已通過微博對這一說法進行辟謠。

  同一天,搜狐網“謠言終結者”也對這一消息進行了求証:“針對這個20萬的報道,公安部打拐辦主任陳士渠在實名微博上予以否認,稱‘數字失實,毫無根據’。”

  對於同樣的網絡謠言,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很多時候都在“不約而同”地求証,而又“各自為戰”。二者是否能協同作戰,共克網絡謠言?

  “在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搭建一個聯合辟謠平台,實現信息共享,這對於打擊網絡謠言肯定是有益的。”搜狐網新聞中心總監吳晨光說,從目前的媒體特點來說,網絡媒體受眾人群數量龐大,權威性卻不及傳統媒體﹔而傳統媒體雖然受眾有限,但權威性則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能夠搭建一個實時共享的平台,取二者所長,應該會有更好的效果。

  武漢大學教授沈陽從信息傳播規律出發,分析了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聯合辟謠的可行性。

  沈陽認為,從受眾的角度而言,網絡媒體的受眾與傳統媒體的受眾並非完全重疊。一些傳統媒體的受眾可能會通過網絡媒體受眾了解到某一網絡信息,前者會選擇通過閱讀傳統媒體來核實網絡信息的真偽,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這個時候,如果傳統媒體能夠跟進求証,刊發相關稿件,就可以阻止謠言的傳播。

  “另外,從報道內容看,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也是可以互補的。”沈陽說,一般而言,網絡熱點出現、消失的速度很快,網絡媒體大多通過信息分析,尋找細節証據來辟謠﹔而傳統媒體對熱點的關注有較長的持續性,可以通過採訪當事人來還原事件,通過深度報道揭示謠言背后的問題。

  沈陽說,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聯合辟謠,還有一個優勢,在於利用廣泛的社會關系,採訪到某一領域的專業人士。有時候,專業人士的說法是對謠言最好的回應。

  此前,網上曾出現過一座用木頭支撐橋梁的照片,被不少網友質疑為豆腐渣工程。但是,沈陽在讀到一篇專業人士的文章時,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原來,用木頭支撐橋梁是上個世紀50年代至今的一個普遍橋梁工藝,國外也在運用這一手法。“如果不是專業人士的專業解讀,大家很可能產生誤解。”沈陽說,在辟謠時,通過採訪專業人士,從歷史跨度、國內外對比來做分析,得出的結果會更令人信服。

  不過,沈陽建議,在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聯合辟謠時,要注意不能選擇性辟謠,這樣會讓受眾認為是進行辯護性報道,可能減弱傳統媒體的公信力。

分享到:
(責編:王倩、文鬆輝)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