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聖彼得堡有大大小小的教堂近百座,游覽其間,有兩座因其承載厚重的歷史而令人難忘。
一座是位於格裡鮑耶托夫運河旁的基督復活大教堂,形體俊秀,頂部簇擁著7個五顏六色、大小不同、高低環列的“洋蔥頭”,各種色彩艷麗的琺琅和流光溢彩的青銅板組成了外部裝飾,成為聖彼得堡眾多巴洛克和新古典主義風格教堂中的另類。教堂大廳富麗堂皇,高大的牆壁和柱廊上布滿以《舊約》聖經故事為題材的彩繪,全部由五彩斑斕的馬賽克鑲嵌而成。隔著大廳,正對聖堂(祭壇)方向建有一個黑色的方亭,那裡就是當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遇刺的地方。
亞歷山大二世在俄國歷史上算是開明的君王。他下詔廢除了農奴制,並制訂了在俄羅斯實行君主立憲制的改革計劃。但在俄國民意黨人看來,這一系列政治舉措隻會阻撓民眾的覺醒,必須踢開這塊絆腳石。1881年3月1日,民意黨人對亞歷山大二世實施了暗殺。隨之而來的是沙皇政府對民意黨人殘酷的鎮壓。俄國的民粹主義運動從此陷入低潮。
1883年,亞歷山大三世參照莫斯科紅場上的聖瓦西裡大教堂的外形,在其父遇刺的地點開始修建“基督復活大教堂”,試圖讓其成為維護沙皇統治的精神力量。教堂落成后,民眾卻很少提教堂的御賜正名,多稱其為“滴血大教堂”或“喋血大教堂”。十月革命后,基督復活大教堂曾遭劫掠,並長時間關閉,直到1997年才重新開放。
比基督復活大教堂歷史更為悠久的是喀山大教堂。它的名稱源自教堂內供奉的喀山聖母像。16世紀中葉,沙皇伊凡雷帝指揮軍隊遠征喀山汗國,於戰火中發現了這尊聖母像。由於喀山聖母不斷顯靈的故事在俄羅斯流傳甚廣,因此這幅畫像成了俄國東正教徒們最敬奉的聖像之一。喀山大教堂以古羅馬的聖彼得教堂為藍本,1801年奠基,1811年竣工。宏偉壯觀,氣勢非凡,教堂兩側有94根魁梧粗大的古典式柱廊向外伸展,形成一個半圓形廣場。柱廊上刻著造型逼真的人物浮雕,仿佛要背負起頭上那70米高的教堂金色圓頂。廣場中心佇立著一座花崗岩噴泉,兩邊分別塑有沙俄時代的著名軍事家庫圖佐夫和巴克萊·德·托利的雕像。
進入教堂,中央穹頂上一幅清晰的聖母圖閃耀著光芒。周邊和四壁裝飾著有關聖經故事的人物雕刻和彩畫。聖堂右側來做祈禱的人依次上前親吻鑲嵌在壁框裡的喀山聖母像,希望得到保佑和賜福。值得關注的是,在聖母像不遠處是庫圖佐夫的墓穴,兩旁挂滿了他在俄法1812年戰爭中繳獲的法軍戰旗和代表歐洲一些被攻陷城市的鑰匙,顯示出庫圖佐夫在俄國人心中的地位。
1812年,拿破侖集結數十萬大軍渡過涅曼河,向俄國不宣而戰。面對敵強我弱的態勢,俄軍採取戰略性的撤退。據說轉戰途中俄軍總司令庫圖佐夫曾進喀山大教堂在喀山聖母像前祈禱。聖母托夢給他,昭示俄國冬天將出現前所未有的寒流,拿破侖的軍隊會凍死過半,不戰而逃。果不其然,那年的冬季異常寒冷。進入莫斯科的法軍缺衣少食難以支撐,隻能撤退。此役導致拿破侖的第一次皇冠落地,而庫圖佐夫則威名遠揚。1813年庫圖佐夫辭世,靈柩安葬在喀山大教堂內。至於喀山聖母托夢顯靈是確有其事,還是庫圖佐夫當時為振奮軍心施展的心理戰術,誰也說不清。
喀山大教堂曾長期成為俄國1812—1814年衛國戰爭紀念館,1932年被改作國家宗教與無神論歷史博物館,蘇聯解體后重建開放。
兩座教堂記錄了時代風雲,歷史的浸潤令其聲名遠揚。如今來這裡的人不僅可以尋求宗教的慰藉,也可以聆聽歷史老人的述說。
《 人民日報 》( 2013年08月25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