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隻有深刻地認識歷史,才能更好地把握未來。這個歷史當然包括德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納粹德國。隻有我們深入地了解和認識歷史,才能避免歷史重演。”在日本右翼政客“8·15”集體參拜靖國神社之際,德國總理默克爾帶著羞愧和悲痛首訪了達豪納粹集中營紀念館,並強調“德國人有責任繼續與任何形式的極右和反猶太主義作斗爭,對納粹大屠殺遇難者的紀念活動要一代一代傳下去”。
這是德國政府反思納粹罪惡歷史的最新表現,而類似的反思早已有之。從戰后阿登納總理公開譴責納粹罪行,到1970年勃蘭特總理在華沙“驚世一跪”,再到1990年德國政府發布官方道歉文告,一代代德國領導人為納粹大屠殺罪行誠心道歉,給國際社會留下了深刻印象。更為重要的是,德國的反思不是隻停留在道歉上,而是落實在具體的行動中。設立納粹受害者紀念日、建立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群、歷史教材中明確寫入納粹大屠殺、積極向受害國人民進行金錢賠償、不再申索因戰敗被割讓的奧得河—尼斯河線以東領土……凡此種種,充分表明德國以史為鑒、永續和平的決心和態度。事實也証明,德國對歷史的反思足夠深刻,因而贏得了國際社會的諒解,可以坦然放下歷史包袱,德國也終於成為了正常國家。
反觀同樣是二戰戰敗國的日本,走的卻是一條完全不同的路線。具體表現在:一是不斷發表違背歷史常識的極右言論,炮制各種借口參拜靖國神社,否認和美化軍國主義侵略歷史﹔二是不斷突破日本“和平憲法”限制,擴充軍備建造攻擊性直升機航母,背離自衛隊“專守防衛”的承諾﹔三是不斷挑起與亞洲鄰國的領土爭端,尤其是在中日釣魚島主權問題上,不惜充當地區和平的絆腳石。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其首相安倍晉三“8·15”講話竟隻字未提日本在二戰中的“加害責任”和戰后日本的“不戰誓言”,副首相麻生太郎此前還赤裸裸地表示要“師納粹”不知不覺地修改日本憲法。由此不難看出,日本政府歪曲歷史的做法簡直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這樣的歷史態度怎會不影響日本與鄰國的關系,怎會不破壞東北亞的和平與繁榮,怎會不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警惕?
德日對比,高下立判。德國對歷史的正視以及持續而深刻的反省,讓德國在戰后逐步緩和、改善了同戰時交惡的歐洲國家的關系,並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與尊重,而德國自身也從中獲得發展機遇,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成為有影響、有擔當的國家。難怪德國著名歷史學家漢斯-烏爾裡希·韋勒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在二戰結束60多年后的今天,日本在歷史認識問題上依然堅持頑固姿態令人‘無法忍受’,日本必須承認其嚴重的戰爭罪行,希望日本在處理與中國等亞洲鄰國的關系時能效仿德國的做法。”確實如此,德國在歷史問題上為日本樹立了一個榜樣,德法和解為東亞地區和平樹立了一個樣板。隻有正視歷史,才能開啟未來。勃蘭特跪下了,不僅贏得波蘭人民的寬恕,而且讓德意志民族站了起來。倘若日本政府繼續罔顧歷史事實,不願對照歷史的鏡子反省自己,日本的歷史包袱將越背越重,成為正常國家的目標將越來越渺茫,民族自信也不可能真正培育出來。
默克爾帶著羞愧首訪納粹集中營紀念館,希望日本領導人也能有一顆“羞愧之心”,帶著羞愧祭拜受害國死難者而不是靖國神社,“師現代德國”而不是“師納粹德國”,如此才有可能贏得亞洲鄰國和國際社會的諒解,否則,歷史問題將是日本永遠擺脫不了的“羞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