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13歲少年殺害全家后自殺的慘劇,最近震驚了巴西社會。這個名叫馬塞洛的孩子今年才上初中。據朋友描述,他平時看起來十分乖巧,但對殺手游戲和搜集武器十分著迷,並將游戲中殺手形象設為自己社交網絡的頭像。
據警方分析,馬塞洛殺人動機很簡單,“靈感”源於他平時愛玩的暴力游戲。他還萌發過“做一位職業雇佣殺手”的夢想。這一動機讓社會嘩然:暴力游戲的侵蝕力對青少年到底有多強烈?
巴西商業、工業和文化游戲聯盟對巴西的游戲市場進行研究,結論是“正以驚人的速度擴大”。2012年,巴西游戲產業創造了26億美元的總收入,較2011年增長了32%。巴西人平均每人每周花在游戲上的時間超過了13個小時!調研公司Newzoo的總裁沃爾曼表示,巴西很可能是“全世界增長最快的游戲市場”。
巴西經濟增長為無數家庭創造了更多接觸電子產品的條件。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帶來電子游戲市場繁榮。游戲選擇越來越多,人物形象愈發逼真,游戲情節更引人入勝。一份由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出具的研究報告指出,市面上的電子游戲89%都有暴力內容,近50%有極端暴力內容。而青少年是非觀念比較模糊、自控能力差、叛逆性和模仿能力強,更易受到潛移默化的負面影響。長期接觸暴力血腥的場景,增加了青少年的攻擊性認知情緒,誤以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快捷途徑。
同時,巴西社會的治安狀況和媒體對暴力事件的渲染,起到推波助瀾效應。巴西本來治安情況較差,國內血腥暴力事件時有發生,媒體對此類事件的渲染報道,使青少年更易與暴力游戲產生“共鳴”,將現實與虛擬世界混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敵對、焦慮和恐懼情緒。
面對這一現實,巴西不僅下令禁止幾款“有暴力傾向”游戲的銷售發行,而且根據年齡將游戲分級。但由於監管措施不到位,進入網吧的年齡限制等規定形同虛設。受殖民時期的文化影響,巴西青少年對閑暇時間的支配非常自由。以前巴西人一般在足球場和海灘享受空暇,現在越來越多的巴西青少年將生活“安置在了電腦前和酒吧裡”。
如何有效阻斷暴力文化,是世界很多國家共同面臨的社會難題。營造一種健康的文化生活方式,才可能避免更多悲劇的發生。
《 人民日報 》( 2013年08月22日 2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