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每日電訊:豆腐渣工程折射新興國家之痛

楊駿

2013年08月20日11:02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豆腐渣工程折射新興國家之痛

上月中旬,印度孟買頻發大樓倒塌事故,引起國際媒體廣泛關注。《紐約時報》曾發表專欄文章,矛頭直指當地政府的錯誤決策和房地產市場的投機活動。

豆腐渣工程,多見於快速發展國家,新興國家尤為突出,韓國曾經有之,如今的印度有之,俄羅斯有之,中國亦有之。這背后,除利益驅使和腐敗縱容外,是否還有其他難言之痛?

我們看到,印度充滿泡沫的房地產行業同時推高了建筑物價格和高度、加速了建筑施工速度、降低了孟買及周邊地區新建筑的質量。更令人擔憂的是,當局為求政績而匆忙新建的住宅質量堪憂,而政府卻對開發商的“馬虎”視而不見。

這到底是一種主觀惡意,還是發展過程中的必然之痛?

印度孟買4月、6月和7月接連嚴重塌樓事故,均發生於城市邊緣一代,凸顯了政府推進改造的決策和監督問題。

從許多新興國家的豆腐渣工程引發的事故來看,GDP沖動、粗放、僥幸、貪婪、麻木,一系列不應該有的心理因素,在這個經濟高速發展時代,都以發展為理由而合理化,結果卻以“豆腐渣工程”這樣獨特的形式,集中表現出來。

1995年發生導致98人死亡的三豐百貨大樓倒塌事件后,韓國各界曾痛定思痛,認為過去30年在基本建設中片面追求施工速度、忽視質量指標,以及偷工減料、玩忽職守等現象都為事故埋下了隱患。

在一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國家,房屋、橋梁、道路等基礎設施工程不僅因為社會需要,而且因為蘊藏巨大獲利空間而獲得快速發展。因此,建筑安全絕不是簡單的鋼筋水泥問題,它與決策和監管息息相關。違背科學決策原則,默許偷工減料,甚至主動權錢交易,實際上不是在促進發展,而是縱容風險,枉顧人命,這樣的速度,寧可不要。

韓國1995年后的一系列措施,讓政府的監管和工程監理不再形同虛設,各項法律機制和問責機制的確立,使此后的工程事故大為減少,這一點全世界有目共睹。

新興國家一次次的豆腐渣工程引發的事故,是對“要發展就不擇手段”的無聲否定:再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了。

分享到:
(責編:石冰心(實習生)、文鬆輝)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