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觀點專題>>打擊網絡謠言,共守“七條底線”>>各方評論

人民觀點

人民日報評論部:守住“規則”這根文明底線

——涵養我們的公共意識之二

本報評論部

2013年08月16日10: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守住“規則”這根文明底線(人民觀點)

  激發對規則破壞者的文明恥感,遵守通行的基本行為規則,是涵養公共意識的開端,也是邁向文明社會的起點

  “不講規矩”令很多導游對中國游客頭疼不已。說好的集合、出發時間,有人就是不守時,讓一車人望眼欲穿﹔不遵守公共秩序、亂插隊、在飛機上爭奪行李架空位,令旁人側目﹔明明強調不要帶水果入境,有人就是要“試試運氣”,被攔下之后耽誤了整個團隊的時間……中國雖已成為亞洲第一大出境客源國,規則意識的欠缺,卻讓這一龐大群體的海外形象蒙塵。

  豈止游客,我們身邊類似的漠視規則行為,也在屢屢上演,甚至更為夸張。從馬路上“組團式闖紅燈”到地鐵裡的不文明,從隨地吐痰到景區涂鴉,從“蘿卜招聘”到山寨成風,背后無不是規則意識的淡薄。“不講規矩的中國人”不過是在異國的背景板下,對這一行為的高亮度呈現。

  對於中國這樣一個重視“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禮儀之邦,規則意識本是一個勿復多言的傳統美德,何以成了讓人蒙羞的“差等生”,需要從“ABC”補起?

  不論在巴黎機場還是北京街頭,那些讓人臉紅的公德缺失者中,或許不乏我們的熟人,而他們在私人生活圈中,很可能是一個彬彬有禮、頗有教養的人。為什麼到了陌生的公共場合,他們就變成了文明的化外之人了呢?公共意識的缺乏,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一些人對自己人、小圈子非常講規矩、夠意思,對陌生人則視若無物,甚至一言不合就揮舞拳頭。這種隨親疏遠近而遞減的規則觀,正是缺乏公共意識和“公德”的表現。在陌生的環境,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對待陌生人像朋友那樣,但起碼要做到基本的尊重,這就是規則的意義,也是文明的底線。

  在看得見的公共場合,無視規則是對旁人的冒犯,在目光不及的領域,則有可能是對他人權益的侵犯。別人看病要排隊拿號,我找關系試圖加塞﹔應聘本是公平競爭,我非要上躥下跳找熟人。得逞之后,這些“關系學”的擁躉往往還自鳴得意,甚至拿出來“顯擺”:這才是“能力”和“本事”。殊不知,關系壓倒規則、隻講結果的庸俗“成功學”,恰恰是對社會秩序、社會文明的沖擊,因為現代社會正是靠規則來治理的。

  無視規則、愛走捷徑或許提升了個人效率,卻會讓社會的齒輪處處卡殼。規則之上的秩序才是最大的公共品。在馬路上,你想開得更快些,我也想開得更快些,不講通行規則,結果隻能是堵成一團﹔你的孩子想就業,我的孩子也想就業,不靠能力靠關系,隻能造成人才選拔機制的癱瘓,損害整個社會的信心。規則固然不能讓每個人都走得最快,也未必能保証每個人都能得償所願,但起碼能保証規則之上的公平,維護公共空間正常運轉所必需的秩序。

  中國正處在向現代化爬坡的關鍵路段,能否超越對現代文明的“私利化”追逐和“物質化”詮釋,決定了我們民族“現代意識”的品質。在這個時代,既然沒有人可以遺世獨立,社會性生活是個體公民所不可避免的生活方式,那就必須喚起人們對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聯系的體認,推動更多人在公共領域恪守規則的底線。現代社會是陌生人社會,規則是陌生人之間的基本倫理和相處之道。對待陌生人的態度,標志著一個人的修養水平,而一個社會對規則的遵守程度,也標志著這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將規則意識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達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效果,進而涵養公共意識,是融入現代文明的第一步。越出規則底線的行為,有可能造成對陌生人的傷害,而自己,也有可能成為受到傷害的“陌生人”。

  早在一個世紀前,梁啟超就曾指出,在中國,“一涉公字,其事立敗”,如“公林無不斬伐,公路無不蕪梗,公田無不侵佔,公園無不毀壞”。有個人私念、無公共意識,這種“有私無公”的性格特征,在當今中國人身上仍有體現。

  今天的中國,物質的豐裕已直追發達國家,現代化的“生活曙光”也已經光芒萬丈,但公民的“現代性”依然躑躅在艱難的轉型路上。我們固然可以自我寬慰:中國剛剛進入工業化和城市化不久,在陌生人社會中學會相處,還需要慢慢摸索,但對一個迅速崛起的大國而言,摒棄百年積弊,以公共之精神,涵養公共之文明、培育現代之公民,已經時不我待。就此而言,激發對規則破壞者的文明恥感,遵守通行的基本行為規則,是涵養公共意識的開端,也是邁向文明社會的起點。

分享到:
(責編:王倩、文鬆輝)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