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每日最新評論

《正陽門下》:像韓春明那樣死磕

2013年08月14日02:33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正陽門下》:像韓春明那樣死磕

新京報漫畫/趙斌

  【電視筆記】

  充滿意趣的北京四合院生活,以及韓春明“混出名堂玩出感覺”的死磕精神,讓《正陽門下》有了扎根於生活的可看性和可信度。

  《正陽門下》講述了在北京胡同長大的青年人韓春明、蘇萌、程建軍在改革開放30年裡的成長與情感糾葛。知青返城分配工作、高考恢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開放成了小攤販、經濟發展成為收藏家及地產商,他們行進的每一步都與歷史大節奏合拍。然而,《正陽門下》最好看的地方就在於,沒有把故事演繹成歷史大事件的注腳,而是有著自然成立的故事脈絡及人物精氣神,具備了真正的可看性。

  編劇王之理是個老北京,精通老北京的老禮與老詞,《正陽門下》因而充滿了濃郁的北京味兒。早期北京人生活講究,有強烈的優越感,所以在故事的一開始,兩個外鄉人——韓春明的大姨和表妹孟杏兒一進北京城就洋相百出,被韓春明一番調侃,“老坦兒進城,身穿條絨,腰系麻繩,買瓶汽水,不會退瓶”。北京人愛面子、仗義,所以接下來的情節中,大姨及孟杏兒在韓春明家連吃帶拿理直氣壯,韓媽媽節衣縮食也要接濟親戚。北京人場面大,隨便扒拉出來個人就有來頭,所以胡同裡住著的程建軍,有個能搞定幾個工作名額的爸爸,幫同院兒的蘇萌、韓春明找工作。這就是老北京的神採。《正陽門下》前十多集中相對封閉的“小北京文化”到后期逐漸開放現代的“大北京文化”,都有大量與時代和劇情相符的細節來展示,既生動又到位。

  《正陽門下》故事開始的時代,收藏漸成末業,進工廠、考大學才是正道﹔把玩器具的愛好和混世的心態,對年輕人而言是條邪路。韓春明就走上了這條邪路,卻偏偏把這條邪路走成了正道,“混出了名堂,玩出了感覺”,不僅開了私人博物館,還因為善良、正義、仗義擊敗劇中對手程建軍,守住了氣節。

  韓春明與程建軍、蘇萌在一個院兒長大,但隨著時代變革,他卻逐漸成了落后者,眼瞅著蘇萌進了文化宮,上了大學,進了單位,他卻一再丟了工作﹔在高干知青的聚會上,蘇萌成為追逐的焦點,他卻因為打賭輸了叫程建軍一聲“爺”,灰溜溜離去﹔看到蘇萌男朋友不俗的著裝和談吐,這激發了他的虛榮心與好勝心,終於將邪道走成了正途。韓春明成功的關鍵,卻是他的死磕精神。韓春明一旦盯准任何目標絕對死磕,為了收到一個心儀的古董可以鍥而不舍,反反復復。但他從事的行業是古董,所以個性極其“雞賊”,看上任何東西都顧左右而言他,盯上什麼絕對拐彎抹角。

  指東打西、心路十八彎、咬定青山不放鬆,讓韓春明事業風生水起,卻讓他的情感道路波折橫生。習慣了把任何事情放在心裡,即便深愛蘇萌,但自己在干什麼,有哪些成績和產業,為蘇萌做了什麼,都從不主動提起﹔程建軍一再使壞,屢屢被蘇萌誤解,他都不做任何解釋﹔心裡再難過,事業再努力,表面都是一副閑淡和不在乎的模樣,導致兩個人一而再再而三地錯過婚姻。

  “16年137天”的愛情中,對於任何困難和誤解,他從來打落牙齒和血吞﹔哪怕蘇萌三心二意左顧右盼,他自始至終都專注地隻愛蘇萌一人,隻講付出不計較回報。這樣的韓春明依然是可愛的。

  □梅子笑(北京 媒體人)

(來源:新京報)

分享到: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