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中青報:當地政府要更多些“多交友少樹敵”的寬容

曹林

2013年08月01日08:44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當地政府要更多些“多交友少樹敵”的寬容

  前段時間到某地講課,與當地宣傳部門的官員聊天,這位官員的一個觀點我非常贊同。談到互聯網上兩個輿論場的對立時,他說,對有些批評政府者,拉一下就是朋友,推一下就成了敵人,一些地方對批評意見如臨大敵,這等於是不斷在樹敵啊。雖然不太認同其非敵即友的二元思維,也不太喜歡其這段話中流露出的“政府中心論”,但非常認同其與網友為善、與不同觀點者交友、將異見者拉到政府一邊的意識。

  我知道,這位官員所言的“拉一下就是朋友,推一下就成了敵人”是針對一些地方官員對待批評者粗暴、對抗、如臨大敵的態度。一聽到不同觀點,就覺得對方是反政府的,不懷好意,故意讓政府難堪,別有用心,是政府的敵人。在這種情緒化的對抗下,就會採取一些“對敵”措施:有的是刪帖封號,有的是因言治罪,有的是跨省追捕,甚至有的讓批評者在本地無立足之地。其實,很多批評者本身並無惡意,觀點很溫和,如果他感覺自己的意見得到了傾聽和重視,哪怕僅僅只是一種尊重的姿態,他可能都會在交流和溝通中成為政府的朋友。

  可一些地方政府那種如臨大敵般的激烈應對,將本來可以成為朋友的人推到了對立面,將本來溫和的改良者逼成了激烈、極端的反對者。看到這些溫和的批評者被推到了對立面,會激發大眾更多的反彈情緒。一起起公共事件中,看到一些地方粗暴的做法,我會非常惋惜,為什麼將那樣一些並不極端、本可當朋友的人逼到了對立面?

  非敵即友的思維是可怕的,政府需要的不是朋友,而是要凝聚起各種社會力量從而提升政府公共服務的能力。所以,政府要想贏得公眾支持,必須擁有一套吸納社會精英的機制和能力,將各種社會精英吸引進政府部門,將社會精英的意見和建議吸納到公共服務中,政府機構應該是一個大拼盤和大熔爐,將不同觀點者融於其中為公共利益服務。一個有為的政府,必然是一個有著精英吸納能力的政府,否則,形成一個封閉的圈子,內部甚至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逆淘汰,精英分散於社會中,官場成為一個大醬缸,這樣的政府部門既缺乏公信力、凝聚力也缺乏服務力。

  公務員考試,是政府吸納社會精英的一個途徑,通過公開的招考將精英納入政府體系。但這個途徑的吸納是不夠的,最關鍵的是在日常交往中有一套吸納機制。而吸納的關鍵又在溝通,很多人對政府有意見,是因為溝通和交流不暢引起,“有理無處講”、“說了沒人聽”引發的隔膜、斷裂和誤解。善於傾聽,就是打破隔膜,打通輿論場的對立對抗,而使雙方能聽到彼此的聲音。溝通和交流是吸納精英最好的方式,一個能感覺到自己的意見被政府傾聽、被接受、被尊重的知識精英,即使對政府有再大的意見,他隻會變得更溫和,而不是變得更激烈。一個經常能成為政府座上賓的不同觀點者,他隻會對政府多些同情和理解,而不是走向極端。官員應該多說些凝聚共識的話,多做些有利於團結精英的事,多開辟些吸納不同聲音的通道,創造條件讓民眾批評,就是最好的精英吸納方式。

  精英吸納,並不是將精英變成“政府的人”,而是在吸納其聲音中的異見,不是將各種社會精英“為政府所用”,而是在傾聽異議中,將社會不同的力量凝聚到公共事務。評價一個政府的治理能力,不僅在於官員的能力有多強,更在於政府有無能力將各方精英智慧吸納進治理中,這種力量是很巨大的。一個政府缺乏精英吸納能力,不僅是自身治理能力不足,更重要的是,因為很多精英被排斥在外而成為反對者,政府還要將精力分散到“對付那些讓政府頭疼的輿論領袖身上”。

  所以,無論是網上還是網下,政府要有“多交友少樹敵”的寬容意識。輿論領袖批評政府,多難聽都得聽著,還要為這些異見開辟溝通渠道。不要覺得“他們批評政府,我們還跟他交流”會傷了政府的權威和面子,這種“面子意識”要不得。推一把就成了敵人,拉一把就是朋友,一推一拉間效果完全不一樣,何苦為政府樹敵呢?

分享到:
(責編:張丹丹(實習)、文鬆輝)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