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熱浪滾滾,多個城市的地鐵裡出現了“納涼族”。對此,有的城市採取了比較強硬的措施,包括關閉站廳層空調以使其離開﹔有的則相對寬容,隻要“納涼族”不影響運營、不佔用進出口通道等,就不予拒絕。由此產生的一系列討論頗引人關注:酷暑難耐時該不該去地鐵納涼?管理方該如何對待“納涼族”?
提出這些問題,呈現出這樣一個邏輯鏈條:當一些看上去不怎麼文明的現象出現時,除了去判斷對錯,還可以有一些更多的思考。比如對於某些“不夠文明”的行為,我們愈來愈意識到,簡單拒絕很可能是另一種“不夠文明”。
在地鐵納涼這個問題上,可以去問一問:到底是出於哪些原因,“納涼族”選擇在地鐵這樣的公共空間消暑?
據記者實地了解,不少上了年紀的“納涼族”坦言自己“熱得受不了,但又舍不得整天開空調”。也有一些市民建議,是不是可以在城市中營造更多公共納涼空間,不僅減少家家戶戶開空調的現象,倡導低碳節能生活,也能為許多不能負擔電器和電費的人們辟一處陰涼。此外,“納涼族”中亦不乏帶著孩子來孵空調加侃大山的家長們。對他們來說,如此一來,帶孩子、消暑、社交,都不耽誤。
由此,當我們發現“納涼”背后的不同原因,對策可能就不再是簡單說不。我們當然會希望地鐵方能有柔性、積極和有效的引導、必要的管理措施,但是,“去哪裡納涼”這個問題,卻不該隻交給地鐵管理方來應答。它值得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和企業等各方面來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為民所需的服務。
曾有基層社區工作者道出自己的困惑,“我們的工作事無巨細,但為何總是很難被看見”。然而,不少社區居民的感受是,“除非身邊發生了什麼要緊事,我們看不大到社區干部在忙啥”。這一個“看不大到”,一個“很難被看見”,恰恰說明公共服務的有效度還不夠。
這幾天,有些快遞公司為快遞員安排午休時間,安排快遞員盡量在早上或下午太陽不是那麼毒辣的時候完成業務。還有越來越多的建筑工地為宿舍裝上空調。近兩年,世博會期間廣受好評的降溫噴霧在本市景點布局范圍不斷擴大。在市民和游客的建議下,從噴霧的開啟時間到擺放的位置,不斷得到改進和完善。這些舉措,由於從細節著手、貼肉貼心,都被人們感受到了,且廣受好評。
怎樣提供更細致、更人性化的公共服務、公益服務,這是一個大問題。當一些看上去不夠文明的行為出現時,其實也為我們思考公共服務如何改進提供了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