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位非常有經驗的小學老師嘆息著說:“應試教育的內涵,其實就兩個字:提前。”雖然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贊成這位老師的觀點,但是相信不少家長已經早早就成為了實踐者。
每個人身邊都有無數的孩子在假期裡忙碌著。中小學生忙上補習班不足為奇,比較令人驚詫的是,最近,幼兒園的孩子們成了越來越忙碌的一群。有位朋友前一段去官園兒童中心給孩子報興趣班,發現很多家長天不亮就出發,到了官園院裡一看發現自己還是晚了。偌大的院子裡全是焦急的家長,很多搶手的興趣班剛一開始辦公,名額便被搶光了。朋友非常慶幸地在朋友圈裡宣布,終於搶到了圍棋班最后一個名額。看到她發出的天色未明、人頭攢動的相片,不知有多少朋友慶幸,自己早幾年生孩子,真是佔了大便宜。
當然,並不是隻有咱北京的父母特別焦慮。前幾日新華社的報道,武漢徐女士近年累計花費近12萬元,先后為5歲半的兒子報了17個培優班,因此被稱為“最著急”家長。從兒子半歲至今,徐女士先后為他報的培優班包括英語、數學、識字、聲樂、畫畫、表演、手工等一些課程。
先不說學齡前兒童學這麼一大堆東西,上了小學后有用沒用,就單說,從人腦的發育規律來講,這些東西能不能真正有效地幫助孩子更好地發育?比如,半歲到5歲的孩子,單純的數的概念還沒有完全形成,他們的心裡隻有一個蘋果、兩個台階、三個小朋友的概念,讓他去學習數數還行,讓他學數學,很有可能損害孩子正常的思維成長。另外,好多家長覺得讓孩子早早地接受藝術教育,也會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其實,如果孩子對某項藝術種類沒有特別的興趣的話,這種過早的“培育”很有可能讓孩子對於尚未形成概念的該藝術形式產生厭惡心理。中國大量的琴童多半恨鋼琴入骨,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另一個很有可能產生負面作用的原因是,學齡前兒童在上小學之前把小學應該學習的內容學得個半半拉拉,很有可能造成孩子入學后無法在課堂上專心聽講。這樣的危害,絕不是危言聳聽。
其實,學齡前兒童,特別是即將入學的孩子們,確實有一件事情應該受到訓練,那就是規則意識。比如孩子應能夠熟練地將文具分類和整理、比如做事有時間觀念、比如能夠與人較好地溝通和協作等等。孩子入學前,應該具備的是小學生應有的基本素質,而絕不是小學生都還沒有全部掌握的文化知識。
揠苗助長的故事人人皆知,但是如今不少人在做著揠苗助長的事。真心希望愛孩子的家長能夠懂得愛孩子的適當方式。切記: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