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北京晨報:“腦殘”流行,華人思維產生特殊語言

石毓智

2013年07月08日09:16    來源:北京晨報    手機看新聞

華人的思維特點之一就是追求大一統,由此而產生一系列有趣的詞語,這些都是其他語言沒有的表達。通過這些詞語,既學習了語文,又了解了華人的特點,一舉兩得。

可以從高頻詞中看出大眾的思維特點和價值取向。有一組詞就像霧霾那樣,每個人都逃離不開的,那就是“腦殘”、“白痴”、“神經病”,要麼自己用來罵別人,要麼被別人罵。它們不光在日常交際中常用,而且大場合也常見。元宵晚會上郭德綱的相聲就玩“腦殘片”的包袱。不光普通百姓常說,大人物也青睞它們,著名導演馮小剛就罵那些自稱“屌絲”者“腦殘”。

當人們覺得別人的意見跟自己的不一樣,或者發現別人做的事自己一下子無法接受,就會慷慨地毫不猶豫地把這幾個詞送給對方。診斷的程序是,首先琢磨對方的腦子是不是受到了損傷(腦殘),出了毛病(精神病),缺什麼東西(少根筋,不夠數,二百五、二了)。結果造成了漢語這方面的詞匯特豐富多彩,琳琅滿目。

人們還常從“吃”上找病因。如果發現別人做了自己不喜歡的事情,認為多此一舉,就會在對方飲食上找答案。最常見的說法是“吃飽了撐得”,即飲食過度造成的腦子缺血現象,從而致使思維不清。

上述這種現象,都跟中國人傾向於“尚同思維”密切相關,因此看不管任何與自己思維習慣不一樣的東西,很難接受與自己成見不一致的觀點。這一點與美國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美國人的日常交際中,從來聽不到“精神病”這種詞匯,相反,他們喜歡用“發瘋、瘋狂(crazy)”、“酷(cool)”來描述與自己不一樣的言行,而且這兩個詞匯都帶有鼓勵、肯定的意思。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英語中的crazy(瘋狂)一詞。它原來隻用於人們的日常言行,指大膽冒險的意思,現在則擴展到學術場合,形容某個觀點新奇有創意,都帶有鼓勵的性質。冒險精神也是科學發現的素質,總是追求四平八穩,處處溫吞水,不可能會有大的科學發現。

社會上的“腦科專家”少一點兒,人們的思維就會活躍一些,創造力就會高一點兒。

分享到:
(責編:王倩、文鬆輝)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