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燕趙晚報:“微笑測試”是失效的人際互動 

楊朝清

2013年07月05日08:46    來源:燕趙晚報    手機看新聞

作家池莉的一條微博引來了熱議。 “地鐵裡,外國人對乘客微笑,微笑的回報率99.9%。我的一位朋友做了一個實驗,連續多天,進地鐵就對人微笑,微笑的回報率0%。”記者走上街頭進行了一場“微笑測試”,許多人回以防備或警惕的眼神,六成受訪者表示陌生人的微笑有些怪。(7月4日《廣州日報》)

廣州記者的“微笑測試”也好,北京小學生的“微笑體驗”也罷,都說明了微笑的匱乏和社會溫情的缺失。面對素不相識的陌生人,面對不期而至的微笑,人們為何不願意相信笑容背后的簡單與純真?

在這樣一個風險社會,基於成見的“惡意揣測”,給了人們保持小心謹慎的理由。為了保護自己,在城市裡生活的人通常都有一套防御心理。面對陌生人的微笑,防御機制迅速啟動,先入為主地以為他人別有用心。

曾幾何時,問好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化習俗。一句簡單的“吃了嗎”、“去哪兒”,將熟人社會的聯結狀態和盤托出。然而,社會變遷在老百姓身上留下了厚重的投影,既改變了人們的交往行為,也異化了公眾的情感表達。

“微笑測試”是一場失效的符號互動。微笑作為一個符號,試圖向陌生人傳遞出問候與善意﹔隻不過,在社會信任缺失的格局下,符號的真實性與有效性遭受質疑,微笑遭受曲解甚至惡意解讀,從而導致“微笑測試”的尷尬處境。

信任作為一種寶貴的社會資本,一旦被過度消費和透支,在短時間內是難以修復的。不論是老人暈倒給家人打電話“無人信”,還是大學生溺亡同學給親屬“報信無人信”,抑或是“微笑測試”遭遇防備和警惕的眼神,稀薄的信任加重了社會互動的成本,導致偏差行為的層出不窮。

重建社會信任,既需要制度設計,也離不開公眾參與。當信任足夠堅強的時候,人們自然會卸下封閉的心牆,以更加陽光、勇敢的姿態,來回應陌生人的微笑。

 

 

分享到:
(責編:齊賀、文鬆輝)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