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原本是黑的,本文所說的“黑煤”是指挖煤、運煤背后的“黑色利益鏈”。近日,讀到一則報道,震驚、感慨之余,作了些思考,記下與讀者交流。
當前,煤炭市場正在經歷罕見的低谷期。正常渠道之外,私挖濫採卻在山西等地猖獗。即便在合法礦井中,超採現象也極為普遍。記者了解,賈家溝煤礦超採嚴重,近一個月來,每到晚上11時左右,煤礦大門口,就開始陸陸續續駛出滿載原煤的大車。這些拉煤車所需票據一應俱全,唯一不同的是,其煤炭銷售票下方用括弧標注出“試生產與工程煤公路出省專用”,該煤礦盡管因不達標被有關部門強令停止生產,但依然在出煤。東江煤礦是為數不多的“六証”齊全礦井,年產量90萬噸。但實際產能高達200萬噸甚至300萬噸,屬嚴重超採。這部分多出來的原煤,無法有合法票據,隻能尋找需要“黑煤”的買家銷掉。
一般情況下,“黑煤”想要順利運給買家也難,途中多個檢查點須“打點”。隻有一張過磅單,標注有車載重量及運送物品,“打點”后,單子上通常不會寫上原煤或電煤,多以“礦渣、石子”代替。碰上需要出省的客戶,煤礦則會購買陝西的煤炭運輸票據,簡稱“陝票”,再做一張假的過省票據,即可遠送山東、河北等地。途經的煤檢站,也並不是坐視不管,負責方會每天設置關卡,但做的工作卻是隻記錄過去的拉煤車輛,將數字匯報給領導。領導會以每輛車100元、200元、300元、500元不等的價錢向煤礦主要錢。
中國是煤炭蘊藏量和開採的大國。持續多年來開採數一直居世界之首,去年達35.2億噸,佔世界產量的約40%。近年來,每年還進口1億多噸。因為,我國處於重化工業的活躍期,高能耗的工業需要煤炭支撐。我國燃料結構中,煤炭佔據70%的份額。由此也是我國空氣質量較差的主要原因。經濟發展至今,發達國家對化石能源逐步減少,法國、日本等國已經不開煤礦了,主要逐步多用清潔能源。當然法國、日本的核能分別佔比75%、35%,日本每年從中國引進煤炭,作為“儲備”,不少被拋在淺海和河床之中。
我國經濟在新時期有巨大的變化,GDP已經是世界第二,但經濟處於世界生產鏈的中下端,高(資源)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三高”企業和工程項目較多,“微笑曲線”的兩端——研發、設計、標准確定、品牌、銷售網路、服務的水平較低,亟需創新轉型。正是創新轉型,使得不少產業為“產能過剩”,需要削減。這削減,談何容易?原有的思路、原有的建設辦法、原有的利益,都會受到沖擊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