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中青報:依法征稅是有限政府的靈魂

鄧海建

2013年07月04日10:37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近日,由中國財稅法學研究會和中國行政法學研究會聯合承辦的《稅收征管法》修改專家研討會在北京大學舉行。會上,原全國人大預算工作委員會主任俞光遠的一句話,讓與會人員頗為尷尬。俞光遠說,實際稅收征管過程中,怎麼依法征稅,是一個重大的問題。現在我們是依照上級下達的指令性、指標性的任務來征稅,而不是按照稅法規定的范圍和稅率,來依法征稅。(《21世紀經濟報道》7月3日)

皇糧國稅,天經地義。公眾冀望稅少點、公共支出能節制些,這是喚醒經濟活力、體恤民生冷暖的物質基礎。從歷史上看,經濟文明總是從重稅走向輕稅,市場越活躍,稅費越澄明。有人說,重稅主義會磨滅市場活力,而比重稅主義更可怕的,則是隨意征稅,因為它徹底滅絕了市場預期。

寅吃卯糧式的“提前征稅”,是稅收隨意性的最典型代言。早在今年1月,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就披露了一個悲愴的事實:在鋼鐵企業處於虧損掙扎之際,令人詫異的是,鋼鐵行業上演了電影《讓子彈飛》中的“鵝城事件”——大中型鋼企在2012年,就被提前征收2013年甚至2014年的稅收。眼下,6月已經結束,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我國公共財政收入增長6.6%,同比回落6.1個百分點,其中財政收入中的稅收收入增長6.9%,同比回落2.5個百分點。6.9%的增長與年初預算安排的8.5%的增幅相比,差距不小,各地稅務系統所面臨的“雙過半”的壓力隨之而來。於是,形形色色的“預征稅”,已經或明或暗地呼嘯而至。

征收“過頭稅”的事情,去年就鬧過笑話,地方上連“支援釣魚島”的理由都搬出來過。依法征稅的理性,在實踐中淪為笑談。稅收過於隨意,危害在於三個層面:一是強化了政府對經濟予取予奪的主導能力,使得政府兼演了微觀經紀人的角色,一旦發現自身利益受損或減少,就可能習慣性地動用行政權力為自己謀利,從而深陷“大政府”境地甚至成癮,難以自拔﹔二是隨意性消弭了稅收公平,使得地方部門常拿“稅收優惠”當做自由裁量的行政資源,撕毀了市場競爭契約,要麼是扶持出一些效率低下、大而無當的怪胎,要麼是將有潛力、有市場的企業扼殺在萌芽狀態裡。此外,還出現一種怪現象:年成好的時候,稅務機關不會“應收盡收”,預留了“彈性空間”﹔一旦年成不好,真來清查某個企業,加上滯納部分,往往是巨額欠款,足以讓該企業關張。這是不少企業對隨意征稅深感不安的根源。

更重要的是,這種征稅的隨意性,使得納稅人對稅收缺乏起碼的認同與敬畏。此前,《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一項民調顯示:83.4%的人感覺作為納稅人“虧”,隻履行義務沒行使權利﹔39.0%的納稅人很焦慮,表示很想行使監督權利,但不知道怎麼辦﹔12.3%的受訪者對納稅人的權益比較了解,其余87.7%的人則處於“完全不知道”和“知道一點點”的狀態﹔80%的人從來沒行使過納稅人的任何一項權利。結果,本來可以成為官民之間良性互動最佳通道的征稅程序,反而成為衍生出諸多矛盾的罅隙。

依法征稅不僅是對法與稅的敬畏,更重要的是,它傳遞出公共管理的穩定與謙抑本性,也是有限政府的核心與靈魂。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專家學者、代表委員多次建言,說“最應規范的政府權力就是征稅權”、“必須把征稅權收歸全國人大”等。是的,按指標征稅的歷史是該結束了,但願《稅收征收管理法》的修改能及時紓解這一症結,讓法治化的稅收,真正成為倒逼公共改革的力量。

 

分享到:
(責編:齊賀、文鬆輝)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