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湖北高考成績已經揭曉,今年省文理科狀元均出自襄陽五中。這一消息第一時間在微博上傳開,就引起廣泛關注。至少在近十年,一所中學同時包攬文理科狀元並不常見。首先,我們要對兩位狀元同學表示祝賀,為他們取得如此優異的成績感到高興。
值得注意的是,高考是學生個人的高考,但除了狀元,他們所在的學校也成為了焦點,這本身就表明,高考恐怕不能僅被理解為個人的“戰斗”。要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學生個人努力是內因,教育的作用則是影響最直接的外因。
對中學生來說,在知識的學習和考試技能的養成上,學校教育是主要承擔者。學校實力,體現在硬件和軟件上,而不同學校所能提供的條件明顯不同。很多時候,學生成績的分布,往往與所就讀的學校實力關系密切。
一些省市級重點示范高中,不僅教學、辦公設施齊備,且師資力量雄厚,管理與教學研究水平較高。在這些方面,普通高中很難與重點高中相比,而在不同區域、行政級別和城鄉之間,這種差別更加顯著。
優質的教育資源,實際上也的確與優異的學習成績挂鉤。在全國范圍內,不管是日常經驗上還是統計學意義上,高考成績普遍呈現出明顯的分布特性,即重點學校高分段人數和比例均多於普通學校。以今年長春的“超級理科班”為例,全班57名考生,平均分652分,被網友驚呼為“逆天”。而在一所普通高中,能夠考出這樣分數的學生,在全校可能也只是鳳毛麟角。
事實上,這種高分“扎堆”和少數學校集中包攬狀元的現象,正變得越來越普遍。在北大、清華等一批重點高校的高中生源統計中,各個地方總會有幾所“名校”,甚至就是某幾個“省級實驗班”,已經成了固定的人才培養“搖籃”,而其他學校的學生鮮見身影,醞釀出新的高中“出身論”。
只是出幾個狀元,也許還能說是個別同學的天賦與努力,但大面積的高分集中,就不是偶然所能解釋清楚的。誠然,一些地方“牛校”確實在長期辦學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優良傳統,享有良好聲譽。但這背后可以肯定是,在教育資源的分配上,存在一種傾斜趨勢。這種傾斜的結果是,少數好學校越來越好,更容易吸納更多優質生源,也更容易獲得政策和社會資源上的支持,因果相互加強,雪球越滾越大。
教育資源的傾斜及其衍生與強化,實際上就是一種不公平,且普遍存在於我國教育體系中。盡管中考剛剛結束,但是,對中考成績的預測也是“有譜”的,不難想象,中考成績與初中學校的實力之間,其實就是一個初中版的“分布論”,背后暴露的依然是教育資源不公的問題。
無論是義務教育還是義務教育范圍之外,小學抑或幼兒園,都面臨因教育資源差異造成的機會不均的現實。在公立和私立幼兒園的迥異處境中,一邊是有的孩子享受優質的幼教服務,一邊卻是很多孩子擠在安全隱患多多的黑車裡。而被看做“起點”的小學教育,對不同學校的孩子,從一開始就不在一條線上。
這種不公,有時候被認為是一種客觀事實,並鼓舞孩子們以個人奮斗來彌補條件上的不足。但是,在公共投入和政策導向上,我們是否正在盡力平衡這種差距?有些差距,有多少是人為制造出來的?這些疑問,恐怕是高考“超級中學”背后需要我們看到並反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