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早:李陀炮轟林達只是精英的傲慢--觀點--人民網
人民網>>觀點>>觀點專欄>>楊早專欄

楊早:李陀炮轟林達只是精英的傲慢

楊早

2013年06月21日16:31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手機看新聞

李陀批評林達這事出來兩天,我一直在關注各方的反應。顯然支持林達的聲音是大多數,但往往這時候,需要我們反過來掂量弱勢方言論的合理成分。

微評論時代,爭奪的是眼球,欠缺的是信任——信任源自什麼?對語境的了解。可是大多數論者不在乎這個,他們有一套自己的邏輯,守株待兔,等著有什麼熱點撞到槍口上,然后就:開——火!

“林達一不是學者,二不是作家,甚至也不是一個記者,他頂多是一個很糟糕的業余作者。誰縱容了這麼一個業余作者不負責任的言論,這麼一個膚淺的觀察,這麼一個充滿了偏見的、充滿了無知的思想在中國大規模的出版和販賣?”這是李陀飽受詬病的發言。

然而,這是在座談會現場答問環節的發言,不是嚴謹的學術表述。某種意義上說,李陀的發言,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言論”,因其完全沒有論証,它傳達的更多是說者內心的情緒。而情緒的產生,據我的體會,更多來自語境而非文本的刺激。我曾經設想,如果余秋雨的散文出現在旅游小冊子上,如果於丹的講演是在機場書店播放,它們激起的憤怒與不屑會大大低於現今。“惡紫之奪朱”是孔子以降很多讀書人的強烈情結。李陀發言的場所,是推薦討論一本圖書《中國人與國際縱隊:西班牙的召喚》的沙龍現場,當提到同領域讓他很看不上的讀物時,這種反應其實正常。

按我的理解,李陀發言中充斥的,是“文化精英主義的秩序感”。他特別強調林達和瓊瑤“這麼膚淺的書流行,它們造成的混亂是嚴重的”,“我更關心的是什麼樣的環境,文化環境、政治環境、出版環境,造成了這麼膚淺的書的泛濫”。這段話在很多人看來是上綱上線,然而如果我們考慮到葛蘭西關於文化領導權的論述,作為“著名左派”,李陀的這番話邏輯上是自洽的。他的重點並不在於“膚淺”,而在於“膚淺的泛濫”背后的出版、文化環境乃至政治環境。當李劼等人說造成“膚淺的泛濫”的原因是“廣大讀者”時,遵循的是市場邏輯,而大眾文化遵奉的“市場邏輯”恰恰是法蘭克福學派以降,左派學者不遺余力抨擊的對象,所以構不成對李陀批評的反詰。

我猜想,真正構成李陀與林達沖突的,恐怕首先是對美國的觀察。據說林達“扎入美國南方底層社會”,而李陀劉禾夫婦則居於紐約學府,所處不同,立場不同,所見所思所想都大有歧異。而美國本來就是一頭巨象,大家都在摸,摸到的形狀各有不同。這些觀察與記錄反饋回國內,又會被思想敏感帶不同的人群各自吸收、傳播。不同的“美國形象”在中國社會的傳播狀況,倒正是觀察中國的出版、文化、政治環境的大好材料。

從這個意義上說,李陀說林達的書“不值得反駁,不值得深究,不值得批評”,倒確實彰顯“精英的傲慢”——既然已經看到林達談美國在精神生活的巨大影響,如果是甘心書齋的獨善其身,則不必痛心疾首,如果希望能覺世立人,就當以自己的知識與表述去澄清、爭奪這種影響。李陀的內心大概還是寄希望於像三聯書店這樣的人文高端出版社,能夠做大眾閱讀的“守門人”,殊不知在淺閱讀、微評論的商業時代,這種企望未免方圓鑿枘,還容易被人誤以為是在呼吁文化管制哩。

有趣的是,幾乎所有對李陀的駁論,都立足於“林達的書不錯,哪會造成混亂”這一前提。也就是說,正反雙方都抱有“精神生活拒絕混亂,文化秩序有章可循”的同一思路。我倒是覺得,既然李陀與林達正好各摸其象,各述其形,造成“美國”乃至“西方”形象在中國社會的認知混亂,不可避亂。而正是各自的片面表述,並行不悖,才能構成某種平衡。試想,如果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裡,隻有“近距離看美國”的“美國好”,或隻有“佔領華爾街”的“美國壞”,倒是不混亂了,倒是有秩序了,但知識的總量卻減少了,公眾獨立想像的可能性也減少了。

專欄作者簡介:

楊早:北大文學博士、中國社科院副研究員。《話題》系列叢書主編。是目前活躍在各大媒體的知名文化學者。

 

    往期專欄文章:

 

分享到:
(責編:王倩、文鬆輝)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