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新京報:找不到“興趣”的一代

□肖鋒 《新周刊》總主筆

2013年06月15日14:36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 趨勢觀

找不到自己興趣的一代人在成長。這是可悲的,找不到“興趣”的大國如何創造?隻有去COPY吧。因為聽指令聽慣了,沒了創造的沖動。

這批90后還沒找到工作,下一批90后又進考場了。

全中國九百萬高中生擠掉睡覺、洗澡、打網游時間專心學習,上千萬家長督促其學習一起熬,為的絕不是畢業后戴一頂安全帽。

中國的考學之路就是打通關。下一關就是報志願。可如何報志願?

於是參考網上所謂“十大熱門職業”。這形勢就像追捧股市“十大推薦股票”,不一定有好結果。大家擠著去干同一件事時,一般結果都不會好。

如何讓功利與興趣相一致,這是每家家長與孩子爭論的焦點。作家李碧華說,“人生最大的幸事是在你感興趣的事情中找到一個飯碗。”所以首先要找到興趣——興趣(interest)即利益,你未來的飯碗。

可興趣在哪裡?有些人活到三十好幾都不知自己對什麼感興趣。

簡單說,學生的興趣是最好的職業。可悲的是很多考生忙於應付打通關式的考試,忘了自己喜歡什麼。

楊振寧說,教育的目的就是發現偏好,培養偏好,然后發展偏好。偏好你的天賦所在。據說人的天賦不下二十種,天才即在其中。

你的天賦在哪裡?在應試教育中是無法發現的。中國的考試是格式化,泯滅多少偏才。

眼下最熱的詞就是“成功”。別人的成功你無法復制。天生一人,各有一命。據說馬雲報考數學才考1分,最后去考師范當文科男。所以馬雲是數理化格式化教育下的幸存者。

報考學校優先還是專業優先?報一個好的大學不如找到一個好的專業。好大學是滿足面子,好專業是提供飯碗和未來。關鍵是專業是你的興趣(interest)所在。

可對於很多家長來說,第一位是大學,第二位才是專業,漠視了孩子的興趣。

他從小就是被告知,上這個、上那個,學鋼琴、學美術。其實小孩子的興趣是一個試錯過程,並非一下子能找到。那麼填志願就是一次試錯,在填之前最好多問問自己想要什麼。

問題是現在小孩可悲的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找不到自己興趣的一代人在成長。這是可悲的,找不到“興趣”的大國如何創造?隻有去COPY吧。因為聽指令聽慣了,沒了創造的沖動。

所幸高考不再是一錘定終身了。本屆高考作文“安徽卷”上蕭伯納說得好:一般人隻看到已經發生的事情,我卻夢想從未有過的事物,並問自己為什麼不能呢?

青春莫盲從。試想你的另一種可能。follow your heart或不忘初心(喬布斯)。

分享到:
(責編:王倩、文鬆輝)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