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黑龍江大慶市第一個“吃螃蟹”搞車改,到湖北老河口車改“一步到位”,再到遼寧遼陽市弓長嶺區車改“曇花一現”,以及北京市個別鄉鎮試水車改,十幾年來,全國先后有14個省份的部分縣市進行了公車改革試點,但多數試點或夭折,或停滯不前,一些試點甚至出現“公車回潮”。
分析各地車改試點之所以夭折、停滯或回潮,有的是因為官員車補數額太高,與普通群眾的實際收入形成反差,從而引起較大爭議﹔有的是因為官員群體明裡暗裡反對,特別是一些部門和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抵觸情緒大,感覺車改后“大權旁落”。也有人認為是由於缺少高層統籌和頂層設計,中層和基層部門及單位缺乏車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些意見分別揭示了部分原因,但似乎忽略了一個基本的事實因素——公車改革時至今日仍然舉步維艱,實際上凸顯了一種積重難返、尾大不掉的現實困境。
一些原本不合規、不合法的做法,從最初的小打小鬧逐漸發展成普遍現象,等到有關各方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和改革的必要性時,眾多部門和人員已經從不合規、不合法的做法中獲取了大量利益,要進行改革,勢必就要觸動、削減甚至取消這些人的既得利益,既得利益人群就會對改革持消極態度,甚至成為改革的反對者。公車改革就是這方面的一個典型例子。無論是許多地方和部門違規為官員配備事實上的專車,還是大量公車“三分之一公用,三分之一官員私用,三分之一司機私用”,都直接違反了現行公車管理制度的規定。不但違規違法行為本身持續消耗著大量公共財政成本,而且對這些違規違法行為進行監管、予以追究,本身也需要支付高昂的公共財政成本。這樣一來,公車改革隻能停留於選擇少數地方和基層進行試點,而難以大刀闊斧全面推開。隨著時間的推移,附著於現行公車制度上的利益群體越來越龐大,改革的阻力和困難也越來越大,形勢也越來越嚴重了。
但反過來看,公車改革面臨著積重難返、尾大不掉的尷尬,正說明公車改革再也不能像現在這樣,一味低層次試點、低水平重復下去了,而必須以更大的勇氣和決心,拿出統攬全局而切實可行的整體方案,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行公車改革,否則,改革必將陷入更加深重不堪的困境。
經過多年的試點、調研、論証,推進公車改革的總體思路已經基本明確。關鍵要加強人大對財政預算的審查和監督,通過具有法律效力的財政預算約束,大幅度減少各級各地權力機關的公車數量,大幅度降低公車購置、運行、監管的成本,大幅度削減公職人員的“公車福利”,使公車真正回歸“公務”本位,最終達到通過財政預算約束公車開支、節約公共財政資金的目的。
一定意義上說,公車改革已成為中國改革進退成敗的一塊“試金石”。我們要在改革試點的基礎上強化頂層設計,形成自上而下推進改革的縱向路徑,也要從保障公眾參與入手,以“權利監督權力”形成推進改革的橫向路徑,兩方面力量“上下合圍”相輔相成,公車改革方可望走出尾大不掉的尷尬,並為其他領域改革探索積極的經驗。草重(北京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