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的博士畢業証書是我蓋的章!”4日,有自稱北大學生的網友在人人網上傳了一張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証書的照片,而証書的主人正是查良鏞(金庸原名)。記者隨后從北大得到証實,金庸先生確實從2009年秋季學期開始在北大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是袁行霈教授。(6月5日《北京青年報》)
我一直非常佩服金庸先生這種“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如果能在晨曦微露的校園裡,路遇這樣一位白發蒼蒼拿著書本的長者,和年輕人一起探討學術,暢談人生,這該是一幅多美的圖景。我們這個浮躁的社會,也的確需要一種終生學習的氛圍,在這方面,金庸先生無疑為我們后生晚輩們帶了一個好頭。
但是,在看了這篇新聞之后,我發現有幾個問題需要厘清。
一是,金庸先生讀博為何不需要到校上課。北大中文系原系主任陳平原教授向記者証實,金庸先生這幾年確實在北大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是北大中文系著名教授袁行霈。但是,“他(金庸)應該不用到學校上課。”北大明明規定,博士必須到校上課,否則無法畢業。對此,北大中文系教授漆永祥也向媒體証實了這一點。可為何金庸先生不需要到校上課就可以拿到畢業証呢?這顯然有違規定,有失公平。
二是,在記者採訪中,陳平原教授稱,“至於他(金庸)是否今年通過了論文答辯、今年畢業,我就不了解了。”陳平原先生去年才卸任北大中文系主任,至今還在北大任教,並擔任中文系現代文學教研室主任,他都不清楚金庸是否通過了論文答辯,那這事兒誰清楚?所以,現在網上有人質疑金庸先生到底讀的是北大國學研究院,還是中文系。
是否到校上過課,是否通過論文答辯,是否修夠了學分,讀的什麼系什麼專業……如此簡單的問題都不清晰、透明,是不是讓人感覺金庸先生的博士讀得有那麼幾分不夠透明。
從媒體披露的消息來看,金庸先生讀博士,更像是一種傍名人效應。這些年,北大、清華等名校招收了不少名人博士。例如,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之妻翁帆,一位英語系碩士卻到清華建筑學院攻讀博士學位﹔體育明星劉翔入讀華東師大體育系碩博連讀,你很難想象,一個連提案都不寫的政協委員,會有時間寫畢業論文……
北大、清華、華師大等這些我們一般人看來,入讀難於上青天的名校博士學位,對名人們來說,卻猶如探囊取物。所以,金庸先生不上課就能畢業式的攻讀,不禁令我們反思,是北大在傍名人呢,還是名人想鍍金。當下社會的教育資源如此珍貴,每年國家投在一個博士身上的培養資金少則幾萬多則十幾萬,名人們已經佔據了比較多的社會資源,不應再在他們身上浪費珍貴的教育資源了。那些投在名人們身上的教育資金、名額,能否向廣大出身底層的年輕人身上傾斜?
這個社會應當提倡不斷學習、持續學習的風氣。但是,名人們的持續學習,不能侵佔其他人的教育資源,大學也不該利用名人的效用,擠佔其他人的學習機會,而功利地將名人拉進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