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每日最新評論

讓兒童免遭性侵須從多處入手

2013年05月31日05:06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六一”國際兒童節到來之際,世界各地以不同的方式為孩子們送上祝福。與此同時,節日也是一個反思的良機。近期國內外發生的一系列兒童性侵案件讓人們意識到,保護孩子,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

  資料顯示,全球范圍內每年都有大量孩子遭到性侵害,在一些國家,這一比例更高。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戰亂,像敘利亞等戰亂地區,持續的暴力沖突讓女孩更易成為性侵的對象。

  其次是社會的陋習和法律的缺失。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男尊女卑的意識和冗長的司法程序,讓女孩處於弱勢地位,使受害女孩不敢站出來揭露丑聞。此外,權力的濫用和法律意識的淡漠,也導致性侵未成年人丑聞不時發生。

  兒童代表著未來,他們同時也是最弱勢的群體,再沒有什麼比孩子受到傷害更令人揪心。在兒童遭性侵成為全球性公害之時,人們應該捫心自問:到底該如何做才能避免這樣的悲劇一再發生?

  首先,應用法律法規為兒童撐起保護傘。1994年的一起兒童性侵案,催生了美國嚴厲的反性侵法律“梅根法”——在性侵者獲釋出獄后,將其信息在互聯網上廣而告之,如同一個“烙印”伴隨終身﹔韓國則從2011年開始,對性侵16歲以下未成年人的成年罪犯處以“化學閹割”﹔而西班牙法院則在今年3月對一名性侵兒童的空手道教練判處302年的監禁。各國採取的措施或有不同,但其共性就是“嚴刑酷法”,對性侵兒童的色狼進行嚴打和震懾。

  其次,教育部門和家長的作用不可或缺。在英國、瑞士等國,學校開設性教育課程,並通過宣傳活動向兒童普及性侵害常識及應對之法。在很多情況下,侵害者不是在社會上具有一定名望,就是受害者熟悉的人,這兩種身份為其作案提供了便利。當受害者因羞愧或畏懼而選擇緘默時,朝夕相處的家人無疑最有可能發現蛛絲馬跡。

  另外,整個社會在關懷和保護兒童方面責無旁貸。以往的悲劇一再証明:再嚴密的法律也可能百密一疏,再完整的教育也無法面面俱到,隻有各行各業都從細微處入手,把所有的孩子都當成自己的孩子,才能為他們構筑一堵安全的防護牆。比如法國和美國的一些航空公司不安排單獨出行的未成年人與成年男子鄰座,就是為了避免他們遭到戀童癖者的威脅。

  兒童的命運是社會的一面鏡子。讓天真無邪的兒童受到侵害,不僅是個人和家庭的悲劇,更是全人類的恥辱。面對性侵兒童這一公害,我們需時時保持高度警惕,動員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力量,懲防結合,讓天下的兒童都擁有一個充滿歡樂的童年。

  (據新華社北京5月30日電 記者李學梅)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