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抽檢餐飲環節食品,所抽檢的食品中,大米及米制品的合格率最低,僅為55.56%。不合格原因是鎘含量超標。鎘在人體內的積蓄潛伏可長達10-30年,可導致腎臟等器官發生病變,引發骨痛病,並可能影響下一代的健康。(本報昨日16版報道)
針對鎘大米,有專家建議:不要長期食用一個地方出產的糧食,應盡可能分散化,降低風險。這其實是承認問題嚴重,並要求民眾自求多福。本意是換過去、換過來,總有可能吃到相對安全的糧食。但實際上,卻是此路不通。國家並不對糧食實行屬地管理,沒有要求在當地生產的糧食必須在當地收購、當地加工。我家在湖北農村,收購后的糧食就可能賣到四川、湖南、江西、河南等省份加工。同樣,外省的糧食也會交易到湖北來加工。一個消費者,隻通過看品牌、廠址,是根本不可能知道自己所購買糧食的真正原產地。對於一個消費者來說,經常換食不同品牌、廠址的糧食,充其量是心理安慰。
而且,自由流通的同時,如果不能從源頭上真正杜絕有毒有害糧食的種植、收割,那麼,經過在流通過程中的不斷混雜,有毒有害糧食可能會混雜進所有批次的產品,消費者將躲無可躲。
談應對,說起來容易,不過是要求加強監管、建立土壤重金屬污染的監測預警體系、加重對違規者的處罰等等,但說一千道一萬,終歸要落到實處,否則就是牆上畫餅。
以廣州市的這次抽檢為例,如果不是輿論壓力巨大,本來是“隻公布數據,暫不便公布具體名單”的。現在,盡管公布了名單,但問題如此嚴重,民眾顯然還期望相關部門組織針對大米及米制品的定向全檢,以盡可能將其中的不合格產品驅離市場。整體性質的食品安全,本應該是消費者隨意買市場上的食品,基本上都質量達標、安全可靠,而絕不應是安全食品與不安全食品並存,消費者買到前者或者后者完全靠撞大運。
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是,我們敢不敢於面對慘痛的現實。比如,當調查發現全國相當數量的土地被嚴重污染,敢不敢於公開相關信息?如果短時間內不可能收獲整治的成效,能否下大決心將特定地塊全部休耕、轉作他用?真正重視食品安全、生態環保,唯GDP論就將無法落地,各級政府是否會真正將民眾生活的幸福愜意放在第一位,為此將GDP棄之如敝屣?世間萬千事,都並不難於處理的辦法,而難於我們應對的態度與決心。
拖延,回避,可以暫時延緩問題的爆發,卻終究阻止不了問題的爆發。且正是在拖延與回避中,問題越來越嚴重。正如當年阜陽的“大頭娃娃”震驚全國,終於,三聚氰胺事件讓相當部分國人喪失了對於國產奶粉的信心,當糧食問題頻出,當治理、規范的宣言不斷,卻總是不能落到實處,越來越多國人也可能會喪失對於國產糧食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