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蒙特利爾加拿大人隊與渥太華參議員隊在NHL(北美冰球聯賽)的季后賽首輪中相遇。比賽開始不久,加拿大人隊前鋒拉斯·埃勒被參議員隊中扮演“執行者(enforcer)”角色的葛萊巴撞擊面部,當場昏迷。埃勒被醫生診斷為腦震蕩、面部下顎骨折,傷勢不輕,將缺席本賽季余下的比賽,葛萊巴則被判罰禁賽兩場。
這樣的情景,NHL球迷已經司空見慣。據統計,NHL聯賽期間,大約每3場比賽就會有一次打架事件上演,所謂的“執行者”就是人們心照不宣的球隊中專門負責打架的球員。
在NHL的球員間流行著一句笑話:“我昨晚打了一場架,順便參加了冰球比賽。”“合法”打架被視為聯賽中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如果一方球員摘掉頭盔、手套,沖著對手發出“邀請”,對手可以脫掉護具應戰,而裁判會在一方被擊倒在地后制止打斗,讓比賽繼續。為了控制局面,NHL對於“合法”一詞也有明確的界定,比如隻准球員用拳頭,不能從背后偷襲,一方倒地,打架就要立即結束,雙方都要下場受罰5分鐘等。
“合法”打架的規矩也慣壞了球迷們的“脾氣”。一旦場面過於平靜,觀眾就會不買賬,甚至會對不打架的球員報以噓聲。
從NHL官方到球員,再到球迷,都已經默認打架是比賽“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場上的意氣用事,換來的卻是場下殘酷的事實。2011年5月,在NHL效力6個賽季的紐約游騎兵隊“執行者”鮑嘉,在家中因為腦病死亡,他球場打斗達84次,4次被打成腦震蕩。
鮑嘉的悲劇觸動了很多人。冰球比賽中,速度技巧的較量以及激烈的身體沖撞,被很多球迷稱為“這項運動最吸引人的部分”,但是NHL對打架的默許和縱容正在讓冰球運動的體育屬性逐漸變質。當競技場上的角逐開始遵循“以牙還牙”的暴力法則,這到底是一種獨特的體育文化,還是以運動員健康為代價追求商業利益的手段?更何況,對那些喜愛冰球運動的孩子來說,如果他們崇拜的明星在場上慣以老拳相向來解決問題,耳濡目染日久,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作為北美第四大聯賽,高度職業化的NHL如何不走偏,同樣是人們觀察職業體育的關注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