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比雨過天將晴,現在快到了該把傘收起來的時候。國際金價的下跌,並不意味著黃金的避險屬性被破壞了,它只是反映全球經濟所面臨的極端風險已經下降了。
●主持人:本報記者 支玲琳
●嘉 賓:楊長江(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
解放觀點:最近一段時間,國際金價接連出現暴跌行情。 “五一”小長假更是成為“搶金周”,出現了“中國大媽叫板華爾街”的有趣景象。回顧2008年,當時黃金價格也曾一度跌幅超過30%。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金價漲跌背后,到底傳遞出怎樣的信息?
楊長江:本輪金價下跌,我並不感到意外,但暴跌是意外的。至於為什麼暴跌,我們首先要看影響且決定金價的主要因素是什麼。此外,還要將金價變動放在整體金融市場,尤其是2008年后全球經濟再調整的進程中來審視。
馬克思曾說過,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眾所周知,黃金具有雙重屬性,一重是商品屬性,一重是貨幣屬性。這裡所指的商品屬性,不是僅指工業用途,或者大家熟知的首飾金,而是指和銅、石油一樣,黃金也是大宗商品的一種。近年來,大宗商品金融屬性日益增強。即便是黃金,國際投機資本也將其作為金融產品來炒作,導致金價波動頻繁。而從貨幣屬性的角度,盡管已經告別金本位時代,但無論風雲如何變幻,黃金都是千百年來所形成的、對抗現實風險的終極保值工具。這一點,至今無可替代。近年來黃金價格變動頻繁,其實就是上述兩種屬性在起作用。
黃金的這兩種屬性,也明顯體現在金價與美元的關系上。如果美元發行過多,則黃金反通脹的屬性就會增強,黃金的投資吸引力也會隨之上升。而如果作為世界主要國際貨幣的美元都面臨信心危機時,則顯然黃金就會成為避風港。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黃金與美元價格呈現出一種反向變動關系。
解放觀點:作為“定海神針”的黃金,如今也成了國際大宗商品市場的投機炒作對象,這是否意味著黃金保值的功能已經被破壞?一些激進的觀點甚至認為,持有黃金在今天已經沒有意義了。對此您怎麼看?
楊長江:這涉及怎麼看待黃金和其他資產的價格關系。像巴菲特就不主張持有黃金。他說,如果你持有富國銀行股票,那麼收益是遠高於黃金的。的確,從長期來看,如果能持有一個很好的股票,那麼收益會非常驚人。但巴菲特可能沒告訴你,不是所有的股票都像富國銀行那般幸運。在歷史上,最后銷聲匿跡的股票不勝枚舉。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黃金盡管比不上富國銀行的股票,但它可能超過很多其他資產。
同樣,我們還看到這樣的說法:民國初年,在中國內地5兩黃金可以買一個四合院,但是現在拿一公斤黃金換成人民幣,可能連間廁所都買不到。所以,要對抗通貨膨脹,黃金不如房產。但我認為,這樣的類比並不妥當。今天中國的城市房價,根本不是單純的通貨膨脹的結果。今天中國的城市,尤其一線城市的房子,是一種很特殊的商品。
那麼,今天到底該如何理解黃金的價值?我的觀點是,從長期看,黃金並不是對抗通脹的良好工具。隻有在經濟面臨極端風險,或者通脹非常嚴重的情況下,黃金的避險、保值功能才會非常明顯。在“溫水煮青蛙”式的長期緩慢的通脹情況下,黃金與普通大宗商品的價格曲線,最終走向一致。
解放觀點:這次黃金暴跌,離不開全球經濟復蘇這個大背景。這裡面透出哪些信號?
楊長江:全球經濟特別是美國經濟,應該說已經開始緩慢復蘇。但隱憂也不少,比如新興經濟體並沒有達到預期中的增長,歐洲經濟仍然不穩定,還是有爆發危機的可能。但就正常情況而言,這麼大的金融危機,很多年才會遇到一次。短期內,那種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導致崩潰的系統性風險,再次爆發的可能性已經大大降低了。風險遠去,金價下調,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好比雨過天將晴,現在快到了該把傘收起來的時候。國際金價的下跌,並不意味著黃金的避險屬性被破壞了,它只是反映全球經濟所面臨的極端風險已經下降了。
解放觀點:一面是金價下跌,一面是呼吁重回金本位制的聲音不絕於耳。這種矛盾的現象,該如何理解?
楊長江:始終有些人堅持要回歸金本位制。這種聲音自1982年金本位制崩潰后,就沒有斷過。我的看法是,絕無可能。有一句詩說明問題,“不問蒼生問鬼神”。蒼生,是現實的經濟發展需要。鬼神,是若干年的地質作用,鬼斧神工的力量。受自然條件影響,黃金的供給是有限的。但是經濟越發展,對貨幣的需求量越大。從歷史來看,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始終不可調和。當經濟發展沒有那麼快的時候,或許還能勉強對付。隻要經濟發展一快,黃金供給不足的弊病就暴露無遺。由此會帶來長期的通貨緊縮,嚴重制約經濟發展。當年尚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如今經濟總量發展到這般水平,要解決更不可能。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今天黃金就不重要了,或紙幣脫離黃金發行就沒問題了。批評者的觀點也不無道理,脫離了金本位制,導致紙幣發行變得沒有制約,釀成嚴重泡沫。所以,這也提醒人們,盡管現在全球金融市場的極端風險已經消除,但是高通脹卷土重來並非沒有可能。目前全球央行都在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鑒於經濟形勢復雜,該政策短期內尚未引起價格明顯上升。此時,黃金對抗通脹的屬性並沒有體現出來。但未來,隨著寬鬆政策效應的逐步累積,也蘊含著再發生通脹的可能。若如此,金價復漲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解放觀點:有意思的是,每當國際金融市場有什麼風吹草動的時候,各種各樣的“陰謀論”“陽謀論”“操縱說”就會甚囂塵上。這次金價行情暴跌后,也不例外。怎麼理解這種聲音?
楊長江:我反對陰謀論。金融市場本來就是一個投機性很強的市場。原來投機資本的興趣主要集中在股票和外匯上,隻不過近年來越來越多地介入大宗商品,使得價格劇烈波動。國內很多通俗經濟讀物,往往喜歡鼓吹陰謀論。這種言論,看起來很有煽動性,其實充滿了臆想和常識錯誤。我一直持這樣的觀點:如果你帶著這樣的視角,那麼這個世界就到處充滿了陰謀。這並不是一個客觀的視角。
在金融市場上,從來沒有誰是絕對的壟斷力量。在市場的制衡機制下,有多方,就會有空方。當然,各方也可以聯手一下,但不可能一直結成一個可以壓倒一切的聯盟,更遑論幾十年來一直“一手遮天”,自始至終操縱這個市場。畢竟,各方利益主體不一。持陰謀論的人,對金融市場還是幻想的成分多。這個市場盡管有一些見不得光的東西,也存在操縱市場的可能,更有與生俱來的投機弊病,但金融市場本身也蘊含著價格發現的功能和多空博弈的動態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