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北京晨報:游客是把雙刃劍

李澄

2013年05月07日09:32    來源:北京晨報    手機看新聞

“五一”小長假對於外出旅游的話題,最受關注的莫過於鳳凰古城的門票漲價所導致的游客銳減。游人如織,從來都是各家景區和商家們的最高“境界”,借機漲價撈上一把,才是真情寫照。有媒體以鳳凰商家一句“這個五一算是完了”為標題,來說明門票漲價的“惡果”,但其實他隻說到了問題的一個方面。關於古城保護的話題,卻一直被淹沒在對漲價和旺季變淡季的抱怨中。

對於歷史古跡遺存的保護,從來都是一個兩難的話題,游客稀少不能驅動商業就難現活力﹔游客過多,又往往過度消費歷史資源而導致異化成純粹的旅游商業。在歷史古跡旅游中,像故宮這樣的博物館,本來游人隻需循著博物館的參觀路線參觀游覽即可,竟然也能發生“人打鐘”事件。而在鳳凰古城這樣的居民生活區游覽、消費、住宿甚至長時間居住,問題就復雜多了。古城原有的一家一戶的生活單元,被商店、餐館、酒吧、客棧所取代,原有的民居形態正在迅速地被旅游商業異化著,人們對古朴鄉村式的民居生活的向往,也早已變成了充滿銅臭氣息短視的現代假古董。說實在的,目前的鳳凰缺的絕不是游客人數,缺的是如何保護發揚好它賴以揚名天下的傳統民居生態,並且科學地與現代旅游對接。

在古城保護上,全世界都是一個艱難的課題,但有長遠眼光的古城大多會制定出保護與商業共榮的政策,對商業做出相應的限制,對於有歷史文物價值的民居建筑的改造也做出法律上的限制。在倫敦的鄉間,超過一百年的老屋都是受文物保護法限制的。修繕,即便是一顆釘子,它的材質規格都受到文物保護法的規范。而這恰恰是文物遺存賴以遺存的根本。在耶路撒冷老城,民居也是不允許隨意改造的,如果在老城內經商,有幾千年沿用至今的古老商街﹔如果想做現代商業,老城的雅法大門外有一條休閑娛樂購物的現代商街,它還承載著分流古城游客壓力的功能。他山之玉可以攻石,我們的鳳凰古城也可以把思路打得更開闊些,別一天到晚就死盯著門票,文物保護靠的是意識而不是門票。

李澄(晨報首席記者)

分享到:
(責編:王倩、張玉珂)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