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羅彩霞因“被冒名頂替上大學”事件為人所知,最終該案以和解結束。如今的羅彩霞已是央視一檔經濟欄目的記者。(5月6日《中國青年報》)
較之於三年前羅彩霞作為一個受害者的形象成為新聞主角,今日羅彩霞以央視記者的身份成為新聞的報道者,這樣的命運轉換或許能給人以欣慰。但在羅彩霞命運復歸正常之后,關於羅彩霞式命運的反思卻遠未到結束之時。
通過對羅彩霞命運的觀察,每個人都會愈發感覺到,規則和程序的正義,對於個體的命運有著多麼不可代替的極端重要性。羅彩霞的命運軌跡背后,有著現今仍未阻絕的權力操縱和規則漏洞的被利用。與其說直接改變羅彩霞命運的是身份証信息的被“頂替”,毋寧說是能夠通吃的權力運行現狀制造了羅彩霞式命運。而對這種現狀的后果的承擔,仍是每一個個體命運的不可承受之重。
值得關注的是,正如羅彩霞的自我發問,這樣的選擇“難道就因我家裡沒有任何社會背景?”如果“沒有社會背景”可成為某種未知的權力戕害的推手,會更大幾率地承擔不可選擇的命運,個體的安全感和個體命運的確定感,未免成本太高。事到如今,如何保障“沒有社會背景”的人或家庭,同樣能享受平等的權利公平,仍是后羅彩霞時代不可回避之問。
當然,從另一角度也可以說,羅彩霞在經歷未知的“黑幕”之后,仍能回歸到正常的命運軌道,也証明當下社會的開放和包容。但必須要說的是,比起這樣的“后天奇跡”,一個正派社會必須要讓每個人都能在不可扭曲的規則前收獲可以想象的命運,每個人都應當有機會能夠自主地規劃自己的人生,沒有一種蠻力可以將任何一個個體推向一種沒有選擇的不確定人生。
關注羅彩霞,反思羅彩霞式命運,不僅是對某種不確定遭遇的同情和關心,也代表的是對權力被制約,規則被尊重的向往。它代表的是對正義的捍衛,代表的是對“人人出彩”的渴望。
(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