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觀點

羊城晚報:房被震塌還月供,在法律公平下尋求理性解決

□郭東陽

2013年04月28日09:24    來源:羊城晚報    手機看新聞

近日,有網友疑惑由雅安地震造成的坍塌房屋的按揭月供該如何償還。對此,律師的解釋是——根據相關法律和合同約定,如果人在房子沒了,按揭的月供還得繼續償還。如果人死了房還在,根據法律則應由遺產繼承人用該人遺產清償該人的生前債務,超過遺產實際價值部分的債務,由繼承人自願償還。(4月26日《羊城晚報》)

不少網友認為“屋滅人在,還得還貸”的法律規定未免過於殘忍,銀行應該免除災民的債務。災民的處境的確讓人同情,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同情而損害法律的公平和公正。地震受損前的房屋只是銀行給借款人放款時收取的抵押品,抵押品的消失並不影響借款人與銀行之間的債務債權關系。在借款人健在且有民事行為能力的情況下,讓銀行承擔這部分債務顯然有失公平。

當然,從道義上講,作為金融機構,在自然災害面前,勇於承擔社會責任也是應該的。我們也看到,不管是五年前的“汶川地震”,還是三年前的“玉樹地震”,多家商業銀行都對借款災民出台了延長還款期限、不催收催繳、不罰息、不作不良記錄等優惠政策。不過,完全指望銀行來為地震受損的房屋埋單是不現實的。銀行已經承擔了大部分“屋滅人亡”的呆賬損失,壓力很大。畢竟,銀行不是慈善機構,不能苛求它承擔全部債務。

要想緩解受災借款人的壓力,除了銀行要在法律和政策允許的情況下出台優惠措施外,政府也有責任為災民分擔一些風險。事實上,在之前的汶川和玉樹等地發生地震后,政府已經出台了房屋受損或重建的補貼標准,對災民進行了補貼。但是,目前尚缺乏政府在災后承擔災民債務的一整套法律法規理論,同時也面臨基金支持的缺乏、公共財政能力有限等問題,這些方面亟需補闕。

在目前的國內房貸保險市場,地震、戰爭等不可抗因素不屬於理賠的范圍,參保人數也很少,加劇了“屋滅人在,還得還貸”的“殘忍性”。我們應當借鑒美國的“地震風險証券化”、新西蘭的“強制征收地震基金”、日本的“再保險”等做法,應該盡快合理設計、建立我國的房貸保險體系,並通過立法將購房和房貸險捆綁,就像交強險一樣。

而在緩解災民經濟壓力的同時,也不能忽略他們的精神壓力。應通過心理疏導、普法教育、誠信教育,使他們認識到“屋滅人在,還得還貸”的合法性、公正性,也認識到誠信價值的重要。

法治社會,巨災面前,除了同情,我們還應在尊重法律的公平、公正性的前提下,理性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分享到:
(責編:王倩、張玉珂)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